對於皇帝的聖旨召他回京,朱厚燳只能選擇回京解決這個麻煩。
在朝堂上,有一位三十多歲的中年官員指責道:“殿下!民以食為天,殿下將民力都投入到開礦這樣的旁枝末節上,一旦出現糧荒會有大量的百姓因飢餓而死。
就算殿下開礦掙再多的銀子,沒有糧食那些銀子飢不能食,渴不能飲,又有什麼意義?”
朱厚燳發現自己認識這個人,這人名叫王守仁,在弘治朝是個非常有名的怪人,年少時讀書讀到格物致知,就去格竹子,結果格了好些天也沒有致知。
大病了一場後,便對格物致知這句話產生了懷疑,從此開始探究世間萬物的道理。
“王主事!民以食為天,糧食的重要性確實重要,不過本宮有個小問題想問一問王主事,有道是有多大的能耐吃多大的飯。
本宮在永平府招募的大部分都是失去土地的百姓,這些百姓沒有土地,又何來影響了農耕?”
“殿下!失地的百姓沒有土地,士紳大戶卻有土地,若是這些百姓都不去佃租大戶的土地,就會有大量的土地拋荒,土地拋荒之後,就會影響糧食的產量。
糧食減產後,必然會造成糧荒,一旦出現饑荒,朝廷就得投入錢糧賑濟,這難道不是損失嗎?”
“王主事,本宮請問,這些士紳大戶可有給朝廷繳納賦稅,他們的土地有多少產出,和朝廷有什麼關係。
凡事士紳大戶,都有免稅的資格,他們的土地拋荒朝廷有什麼損失?”
“殿下!藏富於民,一旦出現饑荒,大戶人家也能拿出糧食與朝廷一起共同賑濟災民。
若是連大戶都沒有餘糧,朝廷又不能及時將糧食調撥到受災地區,百姓會被活活餓死。”
“各地的常平倉是幹什麼用的,難道常平倉不是用於應急賑災的嗎?”
這個時候的王守仁還不是受盡挫折,龍場悟道之後陽明先生,雖然很有思想,但是卻並不能看到底層百姓的疾苦。
出發點是好的,卻並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士紳大戶有多少財富對國家都沒有任何的好處,相反還是壞處多多。
資本從來都是貪婪的,士紳手裡有錢有糧,在沒有其他投資渠道的情況下,必定將資本投入到土地上,儘可能的兼併更多的土地。
這就是一些幾代官宦人家動輒良田萬畝的原因,由於大明特殊的制度,士紳大戶並不承擔朝廷的賦稅,他們越富裕,朝廷就越窮。
對於朱厚燳關於常平倉的問題,王守仁很想告訴朱厚燳各地的常平倉早已經空了,指望常平倉賑濟百姓那是會出大事的。
可是這話他說不出口,說出來會得罪全天下的官員,就算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王守仁也不敢說。
既然無法明說,太子殿下說的常平倉本就就是大明的備荒政策,如今常平倉早已被蛀蟲掏空,王守仁只能嘆息一聲默默退下。
其他官員沒想到太子殿下能夠在朝堂上將士紳的臉面撕扯下來,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
士紳既然不交稅,那他們的土地有沒有收成與朝廷有什麼關係。
還是有人不服氣地說道:“殿下!士紳乃是大明的基石,若是基石動搖,大明還能安穩嗎?”
朱厚燳冷冷地看著那個官員問道:“本宮什麼時候動搖大明的基石了,士紳的土地本宮可有徵收過一文錢的賦稅,士紳家裡本宮可有徵發過一個人的徭役?
誰的土地誰負責耕種,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既然沒人願意佃租土地,土地主人可以降低佃租,讓百姓感覺有利可圖。
若是種田比做工更能養活一家人,老百姓自然會選擇種田,既然老百姓選擇了做工,就說明做工的收益要比種田更高。
人往高處走,你們有什麼資格阻擋百姓過好日子?”
這本來就不是一場能夠拿到檯面說的爭論,官員們除了能夠指責太子開礦與民爭利之外,拿不出任何對太子不利的證據。
若是別人這麼做文官們還能給扣上一個聚集這麼多青壯意圖圖謀不軌的罪名。
這個罪名在太子這裡卻沒有任何的意義,人家本身就是大明的太子,大明朝的儲君,隨時都有可能繼位成為新的皇帝,何必造反冒險。
就算是文官能夠拿這事說話,皇帝也會將人罵個狗血淋頭,太子真要想繼位,皇帝立刻就會選擇禪位給太子。
這是如今皇帝與太子的特殊關係所決定的,太子是獨子,沒有任何競爭對手。
在朱厚燳捅開士紳並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