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本是歌舞昇平、一片祥和的“盛世”景象,可一場突如其來的偽稿案,就像一顆炸彈,在全國掀起了驚濤駭浪,把乾隆氣得暴跳如雷,直接搞成了一場全國轟動的文字獄。可這陣仗鬧得這麼大,最後卻草草收場,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一、偽稿“橫空出世”:乾隆的“血壓飆升”時刻
話說有一天,一份偽託工部尚書孫嘉淦名義寫的奏稿,在民間和官場瘋傳。這奏稿裡可不得了,不僅對乾隆的政策一頓猛批,還把乾隆的各種糗事和“黑歷史”抖了個底朝天。乾隆看到這份偽稿的時候,估計血壓瞬間飆升,差點沒背過氣去。他心想:“我堂堂一國之君,每天累死累活地治理國家,你們居然這麼編排我?”
乾隆立刻下令,讓各地官員徹查此事,務必揪出幕後黑手。這一查可不得了,整個大清帝國都被攪得雞飛狗跳。從京城到地方,各級官員都像熱鍋上的螞蟻,四處奔波,抓人、審訊,忙得不亦樂乎。
二、全國“大搜捕”: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圍
為了找到偽稿的始作俑者,官員們開啟了瘋狂的“大搜捕”模式。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普通老百姓,只要有點嫌疑,就會被抓起來嚴刑拷打。一時間,全國上下人人自危,大家都不敢隨便說話,生怕一不小心就被當成了偽稿案的嫌疑人。
有個書生,平時喜歡舞文弄墨,寫了幾首詩抒發一下心中的感慨。結果被鄰居舉報,說他的詩裡有影射乾隆的意思。這書生就被官府抓了起來,一頓毒打,打得他皮開肉綻。他哭著喊著自己冤枉,可根本沒人聽他解釋。像這樣的冤假錯案,在偽稿案期間數不勝數。
三、查案“陷入僵局”:線索就像斷了線的風箏
隨著調查的深入,官員們發現,這偽稿的傳播範圍太廣了,線索就像一團亂麻,根本理不清。他們抓了一個又一個嫌疑人,可審來審去,都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而且,有些官員為了邀功,還故意誇大其詞,胡亂抓人,導致案件越來越複雜。
乾隆也被這些亂七八糟的線索搞得暈頭轉向,他不停地催促官員們加快進度,可官員們實在是無能為力。這案子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越飄越遠,根本抓不住。
四、草草收場:乾隆的“無奈之舉”
折騰了好幾年,偽稿案還是毫無頭緒。乾隆也漸漸意識到,再這麼查下去,不僅抓不到人,還會搞得民不聊生,朝廷的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於是,他只好無奈地選擇草草收場。
最後,乾隆隨便找了個叫盧魯生的小官當替罪羊,把他處死,就算給這件事畫上了句號。這場讓乾隆暴跳如雷、全國轟動的文字獄,就這樣以一種荒誕的方式結束了。
偽稿案的草草收場,看似是乾隆的無奈之舉,實則反映出當時清朝官場的腐敗和無能。在這場文字獄裡,無數人蒙冤受屈,而真正的幕後黑手卻逍遙法外,這也為乾隆盛世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