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開封城被一場戰爭的陰雲籠罩,六萬金軍像一群餓狼,把開封城圍得水洩不通。按理說,北宋這邊有足足二十萬勤王部隊,這人數對比,就像大人和小孩打架,優勢在北宋這邊。可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北宋居然選擇了屈辱求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北宋的決策者們被“降智”了?咱們一起來深挖一下背後的故事。
金軍圍城:“開封,你跑不掉啦!”
金國軍隊這次來勢洶洶,一路南下,目標直指北宋的都城開封。他們計程車兵騎著高頭大馬,手裡揮舞著寒光閃閃的兵器,在開封城外紮下營寨,就像一群強盜把寶藏圍了起來。金軍的將領站在營帳前,看著開封城,得意洋洋地說:“這座城,馬上就是我們的囊中之物了!”
他們在城外不斷地挑釁,時不時派出小股部隊到城下叫罵,還放火燒燬城外的村莊,搶奪百姓的財物。開封城的老百姓們嚇得躲在家裡,不敢出門,整個城市都籠罩在一片恐慌之中。城牆上的宋軍士兵們,看著城外囂張的金軍,心裡也是七上八下,不知道這場危機該如何化解。
勤王部隊:“兄弟們,去救開封!”
北宋各地的官員們聽說開封被圍,紛紛組織起勤王部隊,準備前去救援。這些部隊來自四面八方,有的是地方上的正規軍,有的是臨時招募的民兵,大家懷著一腔熱血,朝著開封趕來。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想著能快點趕到開封,把金軍趕跑,拯救國家和百姓。
二十萬勤王部隊,那可是浩浩蕩蕩,走在路上塵土飛揚。士兵們扛著長槍,揹著弓箭,士氣高昂。他們心裡都想著:“我們有這麼多人,還怕打不過那區區六萬金軍?” 可他們沒想到,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求和謎團:“打不過,還是不想打?”
按道理說,二十萬對六萬,北宋的勤王部隊在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只要指揮得當,完全有機會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可北宋朝廷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屈辱求和。
這背後的原因,首先是北宋朝廷被金軍嚇破了膽。宋徽宗和宋欽宗這父子倆,一聽到金軍來了,就嚇得渾身發抖,根本不敢和金軍正面交鋒。他們覺得金軍太厲害了,自己的軍隊肯定不是對手,還沒開打,就先在心裡認輸了。
其次,北宋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大臣們分成了好幾派,有的主張堅決抵抗,有的主張求和,大家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主張求和的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勸說皇帝求和。他們說什麼“求和可以避免戰爭的損失,保住國家的太平”,實際上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另外,北宋的軍隊雖然人數多,但戰鬥力卻不強。多年來的重文輕武政策,讓軍隊的訓練和裝備都跟不上。很多士兵缺乏實戰經驗,武器也比較落後。而且,勤王部隊來自不同的地方,指揮起來非常困難,很難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屈辱求和:“割地賠款,只求太平”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北宋朝廷最終選擇了屈辱求和。他們派使者去和金軍談判,使者戰戰兢兢地來到金軍大營,向金軍將領獻上了求和的條款。條款裡包括割讓大片土地給金國,賠償鉅額的金銀財寶,還要向金國稱臣。
金軍將領看著這些條款,笑得合不攏嘴,心想:“這北宋朝廷也太好欺負了,我們還沒怎麼打,他們就主動送上門來求和。” 他們毫不客氣地接受了這些條款,北宋就這樣在屈辱中籤下了求和協議。
開封被圍,北宋明明有二十萬勤王部隊,卻選擇屈辱求和,這是一段充滿無奈和悲哀的歷史。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王朝在危機面前的軟弱和無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