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抗拒二名,使得單字名開始逐漸流行。
而到了王莽執政時期,他更是嚴厲推行“二名非禮”學說,甚至建議漢平帝將“劉箕子”改為了“劉衎”。
同時,使用單字,也是為了儘量避免避諱帶來的弊端、減少諱字。
為維護中央集權的皇家威嚴,避諱變得遠比古制要嚴苛了。
音近字也免不了敏感,漢武帝叫劉徹,於是,車轍也只好叫「車通」。
不光皇帝的名諱要避,皇族乃至外戚的名諱也得避。
今天的壽張縣,曾經叫壽良縣,為避光武帝叔父的名諱而改稱壽張;孝元皇后父親名禁,當時就把「禁中」改稱「省中」來避諱。
至於名字帶“龍”也不會犯忌諱。
龍是被現代人捧起來的,在古代的地位真沒那麼高!
秦漢之前,關於龍的記載非常少。就連著名辭書之祖的《爾雅》,都完全沒有提到龍,可見當時龍的地位了。
而《春秋》和《左傳》當中關於龍的記載,也僅僅是關於豢龍氏如何養龍的故事——這裡的龍,似乎僅僅是珍惜動物。
而且,在元朝以前,不僅“龍”沒有在衣服上佔多大地方,甚至根本沒把黃色作為皇家專用顏色。那時候的服裝顏色,黑色和紅色倒是很流行的。
元朝以後,明清時期,才開始在皇帝的“朝服”上出現醒目的龍。
但是實際上,龍只是作為一種特殊的形象出現,並不太代表它很尊貴或者有很大的忌諱。
不然西遊記的作者早就被朝廷追殺了,在《西遊記》神仙聚餐大量食用龍肝鳳髓,魏徵夢中把龍王砍頭了,哪吒還把一條龍扒皮抽筋.....
就算在清朝,龍也僅僅是“形象”屬於皇家專用,“龍”這個字是無所謂的。
不信大家看看《康熙字典》,裡面對“龍”有詳細的解釋,龍還是山名、官名、人名、複姓、玉名、草名……
在清朝,于成龍,被稱為天下第一廉吏,康熙非常重視的大臣。
在有些演義小說當中,康熙危難之中還經常需要于成龍出來搭救,可見其地位很高。
但是他名字中不單有“龍”這個字,還叫“成龍”。
在清朝那個文字獄盛行的時期,這種名字竟然一點問題都沒有,匪夷所思吧。
所以,只能有一個解釋:皇帝們從沒有認為自己是龍,“龍”這個字壓根就不犯忌諱。
當然,這些常威並不知道,此時它的腦袋cpU都快燒了,愣是沒想到什麼好名字。
最後只能讓元芳翻譯,說要回去推演一番才能幫孩子取一個好名字。
跟著在眾目睽睽之下跑了,讓項羽都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