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劉邦見剩下的異姓王一時間難以除掉,便打算搞拉攏分化那一套。
這時,嶺南趙佗的南越國便進入了他的視線,雖然劉邦對趙佗不喜,覺得這傢伙不忠不義,在自己老大最需要幫忙的時候,竟然視而不見,而且還割地為王。
這樣的人,劉邦恨不得除之而後快,韓信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韓信好歹最後還是出兵了。
而趙佗反了他的老大就算了,關鍵還想當牆頭草,在他劉邦和項羽打生打死的時候,這傢伙竟然敢作壁上觀,坐山觀虎鬥,你有這個資格嗎?
所以劉邦在稱帝大封天下的時候,就把嶺南三郡都封了給長沙王吳芮,明擺著就是不承認趙佗這個自封的南越武王。
奈何現在被項羽這個搞屎棍一搞,異姓王並沒有悉數除掉,現在劉邦不得不改變策略,轉而拉攏趙佗了。
他劉邦就是靠統一最廣義的戰線,把能拉攏的人都拉攏進來,最後才將項羽給打敗的,現在他想除掉剩下的異姓王,當然也要搞遠交近攻這一套。
因此,他派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國,讓趙佗接受了自己賜予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成為漢朝藩屬國。
等他實力起來了,再掌握大義的名分,削他們這些小國不是理所當然嗎?
不過前提是他要有快速橫掃天下的實力,不然久則生變。
而趙佗雖有心臣服大漢,但架子還是要拿捏好,不然太容易得到,別人是不會珍惜的。
等大漢使節陸賈進來剛施完禮,趙佗便一臉倨傲地說道:“不知貴使前來,所謂何事?”
“吾此次前來,是奉了我大漢皇帝的命令,前來勸大王歸順我大漢,成為我大漢的藩屬國。
我們本同根同源,現在天下初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吾皇有好生之德,希望能與大王冰釋前嫌,互通有無,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至於歸順我大漢之後,大王還是那個大王,吾皇曾說過,任何國家都不得干涉他國內政,希望大王能為天下蒼生考慮,成為我們大漢的藩屬國。”
聽到陸賈這話,趙佗心中就有決定了,反正劉邦只要一個名頭,而自己也沒什麼損失,至於為天下蒼生謀福祉,那就是扯淡。
他劉邦要的是大義,要的是面子,而他趙佗,要的就是裡子,能不打仗最好就不要打仗,畢竟戰爭可是勞民傷財,自己還打不過劉邦,頂多只能被動防守。
所以只要自己同意歸順劉邦,給劉邦一個面子,就能免去一場兵災,傻子都知道會怎麼選擇。
但趙佗並沒有立刻答應,反而打算拖多幾天,這樣子才顯得自己有分量。
而陸賈見趙佗沒有立刻拒絕,就知道有戲了,因此他也是一臉風輕雲淡,並不著急。
見正事談完,趙佗才開口問道:“不知大漢和楚國是什麼關係呢?是停戰了嗎?”
陸賈也是個聰明人,一聽趙佗這話,就知道項羽派人來南越國了。
思索片刻,他知道自己隱瞞也沒什麼用,只要趙佗派人去中原打聽一下,便會知道此事,自己還不如大氣一點,免得等對方知道真相之後,惱羞成怒。
想到這,陸賈便如實說道:“我們大漢確實是和楚國簽訂了停戰條約,並且互通有無,吾皇早已將此事傳檄天下。大王這樣問,莫非是楚國來人了?”
趙佗聽到這話,心中滿是驚訝,他想不到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死對頭竟然會停戰,尤其是劉邦竟然沒有乘勝追擊,趕盡殺絕。
而項羽這個睚眥必報的人,竟然會放下仇恨同意停戰,這事怎麼聽都覺得是那麼的匪夷所思。
不過趙佗也不管那麼多,反正自己和楚國結盟,大漢不找他麻煩就行了。
於是他點了點頭,表示楚國遣使過來,想與他結盟,並互通有無,至於採購糧種的事,也被趙佗歸納到生意買賣上面了,並沒有單獨拎出來說。
陸賈聽後,也不好說什麼,畢竟劉邦有言在先,不得干涉他國內政,他只能將這事回去稟報給劉邦了。
見事情談完,趙佗便讓人將陸賈帶下去好生款待。
為了避免兩國使者在自己南越國出點什麼意外,在陸賈離開後,趙佗第一時間便把臧衍請來,表示同意他們楚國的所有請求,並讓他們儘快離開。
畢竟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趙佗收了楚國一船特產,自己也沒什麼吃虧,對於楚國提出的三件事,當然是盡數答應。
而臧衍見趙佗下了逐客令,見事情都辦妥了,自己趕緊回去覆命也是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