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楚會盟於柯的訊息,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傳遍山東六國。
韓桓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42年)
韓國朝堂之上,韓王然和諸大臣聽聞趙、魏、楚三國已達成聯盟,皆陷入沉思。
韓國自戰國以來,便處於秦、楚、魏等大國夾縫之中,多年來屢遭秦國蠶食,國土日蹙,百姓苦不堪言。
韓國君臣憶起往昔宜陽之戰,秦軍以虎狼之師強攻宜陽,韓國雖拼死抵抗,卻終難敵秦國之鋒芒,宜陽淪陷,致使韓國門戶洞開,此後更是在秦國的威壓下艱難求存。
此時,韓國相國張平進諫道:“大王,今趙、魏、楚三國會盟抗秦,實乃我韓國之契機。秦國狼子野心,若三國能挫其銳氣,我韓國或可暫得喘息之機。昔日六國合縱攻秦,亦曾令秦國有所忌憚,如今我韓國當加入此聯盟,共御強秦。”
韓王然面露難色,道:“寡人亦知秦國之害,然我韓國兵力微薄,加入聯盟又能有何作為?且秦國若知曉我韓國參與其中,恐會報復更甚。”
張平言辭懇切道:“大王,我韓國雖兵力不強,但亦有良將勁弩。且唇亡齒寒之理昭然,若三國兵敗,我韓國必難獨存。如今加入聯盟,一則可表明我韓國抗秦之決心,二來若聯盟取勝,我韓國亦可分得一杯羹,收復部分失地。至於秦國報復,若我等坐以待斃,其亦不會放過韓國,不如奮起一搏。”
韓王然沉思良久,最終被說動,下令整軍待發,準備加入聯盟。
燕王喜十三年(公元前242年)
燕國朝堂之上,氣氛也凝重而壓抑,也在商討趙魏楚三國會盟於柯的事情。
燕王喜坐於王座,眉頭緊鎖,目光在群臣身上游移,試圖從他們的臉上找到應對之策。
“今趙、魏、楚已會盟,欲抗秦之暴,諸卿以為如何?”燕王喜打破沉默,聲音低沉卻在殿內清晰迴盪。
朝堂下,相國慄腹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秦國勢大,近年對我燕國雖暫無直接威脅,然其鯨吞六國之心昭然。若趙魏楚兵敗,我燕國必唇亡齒寒。依臣之見,可派使者探其虛實,再做定奪。”
燕國一位將軍卻冷哼一聲:“相國之言未免過於謹慎!秦國無道,天下共憤。我燕國堂堂之師,豈有畏縮之理?當趁此時機,主動出擊,與諸國聯軍並肩作戰,或可一雪前恥,揚我燕國威名!”
慄腹面露不悅,反駁道:“將軍不可莽撞。我燕國兵力雖尚可,但與秦國相比,實力懸殊。且聯軍內部矛盾重重,勝負未卜,貿然加入,恐陷我燕國於不利之地。”
其他大臣也紛紛議論起來,有的點頭稱是,有的搖頭嘆息,殿內嘈雜聲起。
燕王喜抬手示意眾人安靜,沉思片刻後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然坐視不理,亦非良策。秦國之禍,遲早會降臨我燕國。今趙魏楚會盟,亦是我燕國之契機。”
“傳寡人旨意,即刻選派精銳之士,派得力使者前往聯軍營地,表明我燕國願加入聯盟之決心。但務必與聯軍商議好我軍之職責、利益分配等事宜,不可盲目行事。”燕王喜目光堅定,聲音中透露出一絲決然。
群臣見燕王喜心意已決,便不再爭執,齊聲應諾。於是,燕國朝堂上下開始忙碌起來,籌備著加入聯軍之事,一場關乎燕國命運的抉擇,就此拉開帷幕……
反觀趙魏楚三國聽聞燕國想加入聯軍攻秦,起初對燕國之請也有所顧慮,畢竟燕國軍隊的作戰風格與其他幾國有所不同,且燕國過往參與合縱之事也偶有搖擺不定的情況。
不過,念及燕國同樣能在兵力補充、情報偵察等方面提供助力,多一國之力也能讓聲勢更為浩大,便同意了燕國加入。
於是,韓、燕兩國軍隊陸續奔赴聯盟營地。一時間,營地內旗幟飄揚,各國軍隊雖服飾、裝備各異,但眼神中皆透著對秦國的憤恨與對抗秦的堅定。
各國將領開始共同商議作戰方略,韓國的強弩手、趙國的騎兵、魏國的步兵、楚國的車兵以及燕國的軍隊,各展其長,試圖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抗秦拼圖。
然而,聯盟內部並非毫無問題。各國軍隊長期各自為戰,訓練方式、作戰習慣皆不相同,磨合起來困難重重。
且各國皆有自己的小算盤,在糧草分配、作戰任務等方面時常產生爭執。
但在李牧、春申君等將領的協調下,矛盾暫時得以壓制,聯軍開始艱難地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與秦國的大戰,而這場大戰的勝負,將決定著各國的命運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