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五國合縱伐秦的硝煙尚未散盡,其失敗的陰霾便已沉重地籠罩在山東諸國的上空。
秦軍為報復五國攻秦,轉而將矛頭指向衛國,一時間,衛國山河破碎,搖搖欲墜,都城被圍,岌岌可危之態盡顯無遺。
數日之後,那令人心顫的訊息如同一記重錘,狠狠砸在楚國朝堂之上。
秦軍攻破衛國都城,衛國名存實亡的噩耗傳來,整個朝堂瞬間被一片死寂所籠罩。
楚王滿臉憂慮,那緊鎖的眉頭彷彿能夾死一隻蒼蠅,他的目光緩緩掃視著臺下的群臣。良久,才緩緩開口道。
“今秦強而我楚危,猶如猛虎在側,時刻威脅我楚國之安危。”
“為保我楚國宗廟社稷得以延續,寡人苦思冥想,心中之意,乃是欲將都城由鉅陽遷至壽春,諸卿對此有何高見?”
此語一出,仿若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朝堂上頓時像炸開了鍋一般,議論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春申君黃歇神色凝重,他深知此刻的抉擇關乎楚國存亡,故而率先出列,雙手恭敬地拱手道:“大王,臣以為遷都之舉雖艱難重重,然當下形勢緊迫,實乃無奈卻又不失為權宜之計。”
“且看那壽春之地,有滔滔江河之險可作為天然屏障依傍,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再者,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足以支撐我楚國後續之發展,可為我楚國新的根基所在。”
“倘若我等能在壽春妥善經營,精心治理,或可暫且避開秦國那咄咄逼人的鋒芒,贏得喘息之機,從而徐圖恢復我楚國之國力。”
然而,春申君的這番話卻如同火星落入了乾草堆,瞬間引燃了一些重臣的反對之聲。
上柱國昭陽面色沉重如鉛,他向前邁出一步,神色莊重地奏道:“大王,臣以為萬萬不可輕易遷都啊!那鉅陽乃是我楚國曆經數代經營多年之都,宗廟陵寢皆在於此,承載著我楚國之根基與榮耀。”
“一旦遷都,必然會動搖國本,使得民心惶惶不安,社稷根基不穩。況且,我楚國之威名,向來全賴於堅守祖宗之地,若如此輕易地棄之而去,他國又將如何看待我楚國?豈不是會被視作怯懦之舉,讓我楚國淪為他國之笑柄?”
“再者言,遷都一事耗費巨大,如今我楚國國力本就因合縱伐秦的失利而有所損耗,此時若再大興土木,重新營建都城,恐會進一步加劇國內之疲敝,無異於雪上加霜啊。臣懇請大王三思而後行,切不可倉促決定。”
令尹景舍亦在一旁附和道:“昭陽大人所言甚是,臣聽聞秦軍雖攻下衛國濮陽,但長途奔襲之下,必定人馬勞頓,亦有疲敝之態。”
“我楚國當趁此時機,迅速整軍備戰,加強邊防力量,積極修築防禦工事,囤積糧草兵器,而非一味地退縮遷都,示弱於秦。若能再次聯合其他諸國,重新謀劃合縱之策,齊心協力,未必就不能抵禦秦國之侵略,挽回我楚國之頹勢。”
楚王靜靜地聽著諸位大臣的激烈爭論,心中猶如一團亂麻,猶豫不決。
他再次將目光投向春申君,眼神中滿是詢問與期待。
春申君微微低頭,沉思片刻後,神色堅定地回應道。
“二位大人之言,臣亦深知其理,但如今秦國之形勢,已遠非往昔可比。那秦王嬴政,胸懷虎狼之心,其鯨吞蠶食山東諸國之野心昭然若揭,已然是明眼人皆能看清。”
“我楚國若不及早做長遠打算,仍心存僥倖,等到秦軍大兵壓境之時,恐怕就追悔莫及了。至於民心一事,臣以為可在遷都過程中,派遣能言善辯之士,深入百姓之中,妥善安撫,向他們闡明遷都之舉的利害關係,使其明白此舉乃是為楚國之長遠發展計,關乎楚國之存亡。”
“且那壽春之地,雖需稍加整飭,但憑藉其天然之險要與肥沃之地利,假以時日,便可成為我楚國之堅固都城。”
“至於國力損耗,臣相信,只要我等在新的都城穩紮穩打,發展生產,開墾荒地,鼓勵工商,亦可逐步恢復發展起來。當下之際,應以儲存楚國之有生力量為首要任務,切不可因一時之念而誤了楚國之大局。”
楚王聽著春申君的這番分析,微微點頭,心中已然有了計較。他深知秦國的威脅猶如懸在頭頂的利劍,迫在眉睫,楚國已沒有太多時間可供猶豫不決。
於是,他目光一凜,最終下定決心遷都,並當場責令春申君全力操辦遷都事宜,不得有絲毫懈怠。
春申君領命後,不敢有絲毫耽擱,迅速行動起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