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制定應對策略,經過一番艱苦的鬥爭,最終成功平定了這場風波,讓當地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寧的生活。
而在湖南,面對當地時常出現的動盪局勢,辛棄疾力排眾議,決心建立一支能保一方平安的勁旅——“飛虎軍”。為了打造這支軍隊,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從招募士兵、籌備物資到訓練軍隊,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飛虎軍”終於組建完成,這支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就如同守護湖湘地區的鋼鐵長城,有效地穩定了當地的局勢,讓百姓們對辛棄疾感恩戴德。
儘管辛棄疾為南宋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可他主戰的立場與當政的主和派格格不入,雙方之間的矛盾猶如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那些主和派官員視辛棄疾為眼中釘、肉中刺,屢屢向朝廷彈劾他,使得他的仕途如同海上的扁舟,在風浪中起起落落,飽受坎坷。心灰意冷之下,辛棄疾最終選擇了退隱山居,遠離那令人失望的朝堂,在山林之間尋求內心的寧靜。
開禧北伐前後,朝廷局勢發生了變化,宰臣韓侂冑意圖透過北伐來鞏固自己的權勢,於是想起了素有軍事才能和主戰思想的辛棄疾,便接連起用他,先是任命他知紹興、鎮江二府,隨後又徵召他入朝擔任樞密都承旨等官職。然而,此時的辛棄疾早已看透了朝廷內部的勾心鬥角和北伐背後的複雜動機,他對恢復中原之事雖仍心懷熱望,但對眼前的局勢卻充滿了無奈與失望,於是毅然推辭了這些任命,繼續堅守著自己內心的那份純粹與執著。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八歲。他的離去,讓無數人為之嘆息,彷彿一顆璀璨的星辰就此隕落。好在朝廷在他去世後,追贈他為少師,並賜予諡號“忠敏”,算是對他一生功績與高尚品格的一種肯定,也讓後人在緬懷他時,能感受到些許慰藉。
辛棄疾的一生,猶如一首激昂又悲壯的樂章,始終以恢復中原為激昂的旋律主線,他以建立不朽功業自許,卻無奈命運多舛,總是與理想背道而馳,壯志難酬的苦澀始終縈繞在心頭。但即便如此,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從未冷卻,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與憂慮,如同燃燒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不滅。他將這滿腔的激情與複雜的情感,全部傾注於詞作之中,用文字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愛國之歌。
他的詞作藝術風格多樣,豪放風格猶如奔騰的江河,一瀉千里,盡顯沉雄豪邁之氣,讓人讀來豪情滿懷;而細膩柔媚之處又恰似山間的清泉,潺潺流淌,於細微處觸動人心,展現出別樣的柔情韻味。其題材廣泛,涵蓋了從家國大事到個人情懷,從歷史典故到眼前實景等諸多方面,並且他極為擅長化用典故入詞,那些古老的故事在他的筆下彷彿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巧妙地融入詞句之中,或借古諷今,或借事抒情,淋漓盡致地抒發著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著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對當時執政者屈辱求和的懦弱行為進行譴責,還有不少作品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吟詠祖國的大好河山,讓讀者彷彿能透過文字領略到那山河的壯麗與秀美。
流傳於世的《稼軒長短句》,便是他詞作的精華匯聚,猶如一座文學寶庫,供後人挖掘、欣賞;今人輯錄的《辛稼軒詩文鈔存》,也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他文學創作的全面認知,這些作品跨越時空,至今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