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葉城,大唐使團的文化交流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一日,陽光明媚,微風輕拂,使團所在的廣場上熱鬧非凡,歡聲笑語不斷。
使團團長張九齡面帶微笑,對著圍攏過來的突厥青年們高聲說道:“諸位突厥的朋友們,今日我們大唐使團為大家帶來兩項在我大唐極為普及且有趣的運動——馬球與蹴鞠。”
突厥青年們眼中充滿好奇和期待,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馬球和蹴鞠究竟是怎樣的玩法?”一位突厥青年迫不及待地問道。
張九齡笑著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接著說道:“莫急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先來說說這馬球。”
這時,使團副團長走上前來,接過話頭:“這馬球啊,需在一片寬闊的場地上進行。這場地嘛,有擋板的室外馬球賽長 274 米、寬 146 米,大小相當於 9 個足球場;沒有擋板的室外馬球賽寬 183 米。也有說法認為標準的馬球場為 270 米x150 米。想象一下,那是多麼寬廣的一片天地,任由駿馬馳騁,球員們盡情施展技藝。”
一位突厥青年驚歎道:“如此巨大的場地,光是想想就讓人心潮澎湃!”
副團長繼續說道:“咱們球員需身著馬球衫和白色馬褲,佩戴馬球專用頭盔、護膝和長筒馬靴。這身裝備一上身,那英姿颯爽的模樣,彷彿戰場上的勇士。比賽時,球員們騎在馬上,手持馬球杆,馬球杆通常的長度為 124 厘米至 137 厘米,材質是竹子或者柳木。所擊打的馬球材料是白色塑膠,直徑約為 10 厘米。而且啊,比賽用馬需配備馬球鞍具及馬球大勒,出於對馬的保護,馬尾巴須按規定紮成‘麻花辮’形狀。理想的情況是,每位球員每節換乘一匹馬,一場比賽每名球員至少換兩至三匹馬。這不僅考驗球員的技藝,也考驗著馬匹的耐力和速度。”
一位突厥青年躍躍欲試地說:“聽起來真是刺激又充滿挑戰!”
眾人紛紛點頭,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
張九齡笑著說:“別急,咱們再來說說這蹴鞠。蹴鞠的規則根據不同型別的比賽而有所不同,主要分為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這直接對抗呢,需設鞠城,也就是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各有球門,類似小房子。場上隊員各 12 名,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那這間接對抗呢?”又有突厥青年好奇地問道。
副團長接著解釋:“這間接對抗亦稱‘築球’。球場中央設有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隊員隔球門站立,衣服顏色不同以區分。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透過顛球、傳球等方式,最後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球穿過‘風流眼’多者勝。若球觸網彈回,只要不落地,本隊球員可繼續接球、傳球、射門。這其中的技巧和策略,可是大有講究。”
突厥青年們聽得津津有味,現場氣氛熱烈非凡,大家都摩拳擦掌,想要立刻體驗一番。
就在這時,袁從英也來到了現場。他身著一襲勁裝,英姿勃發。
“袁將軍,您也來啦!”突厥青年們紛紛向他打招呼。
袁從英微笑著回應:“如此熱鬧的場景,我怎能錯過。”
於是,大唐使團的成員們和突厥青年們紛紛組隊,開始嘗試這兩項新奇的運動。
馬球場上,駿馬奔騰,馬蹄聲響徹雲霄。球員們身姿矯健,駕馭著駿馬在賽場上飛馳。他們手中的球杆揮舞得呼呼生風,眼神專注而堅定。
“這邊!這邊!”一位大唐使團的隊員高聲呼喊著,指揮著隊友的進攻方向。
“快傳球!”突厥青年們也毫不示弱,大聲地交流著戰術。
袁從英縱馬馳騁,身姿矯健,手中球杆運用自如,引得眾人陣陣喝彩。
“好球!”當一顆球準確無誤地擊入球門,歡呼聲瞬間爆發,震耳欲聾。
蹴鞠場地中,球員們閃轉騰挪,球在他們腳下如同有了生命一般,靈活地傳遞著。
“小心防守!”
“射門!射門!”
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賽中,汗水溼透了衣衫,但臉上卻洋溢著興奮與快樂。
烏質勒可汗也來到現場,被這熱鬧歡快的氛圍所感染。他身著華麗的服飾,目光炯炯地注視著賽場上的一舉一動。看到精彩之處,不禁大聲喝彩。
“如此有趣的運動,當在我突厥全國逐步開展,讓我突厥子民也能共享此樂!”烏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