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七十四章 魏國之失

三月初春,魏國大梁。

今年已經是魏王罃在位的第四十四個年頭了,他也已經是七十四歲的耄耋之年。

歲月流轉,每一年春天天氣回暖的時候,他都會回想起他這些年的經歷,有驚險、有榮耀,當然也有遺憾。

他是魏文侯嫡長孫,魏武侯死後,公子緩與其爭位,惹來了韓趙兩國趁火打劫。危急關頭,韓趙兩國因為對魏國的分配爭議而退兵,魏罃才得以擊殺公子緩,即位魏王。

即位之初,秦、齊兩國從東西兩面進迫魏國,尤其是秦獻公,與魏國力爭河西,石門、少梁兩戰而勝,魏國損兵折將,多虧了趙國的援救,魏國才得以穩住局勢。

但是沒過多久,魏國便與韓、趙兩國發生衝突,但是彼時魏國尚在巔峰,韓趙兩國自然不是對手。

魏國國都原在安邑,地處河東,受秦、趙、韓三國包圍,只有上黨山區有一線地可以和河內交通,如果趙、韓聯合攻魏,切斷上黨的交通線,再加上秦的進攻,形勢就岌岌可危。因此,在魏罃九年時就遷都大梁了。

遷都之後,魏罃開始與各諸侯重新結成友好關係,並在國內推行改革增強國力。同時他還努力開拓中原,在其壓力下,三晉之間調整交換了土地,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連成一塊,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勢。

魏罃十六年,趙國意圖吞併衛國,從而引發了桂陵之戰,魏國戰敗。

這時魏國還保持著強盛的聲勢,魏王準備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許多小國舉行會盟,圖謀攻秦。

這時,已經入秦的衛鞅徵得秦孝公的同意後去向魏罃遊說,謂“縱十二諸侯”“不足以王天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小國外,還應北面爭取燕國,西面爭取秦國,“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

魏罃從之,便“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斿,從七星之柱”,“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儼然擺出天子的場面來。

衛鞅這個計謀,使得魏進攻的矛頭,從秦轉變為齊楚,“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

魏罃二十八年,因為韓國沒有參加此前魏國舉行的逢澤之會,並投靠了齊國,魏罃便發兵攻韓,韓向齊求救,馬陵之戰爆發。此戰魏又敗,大將龐涓戰死,魏武卒損失殆盡,魏國國力大損。

當此之時,秦、齊、趙三國紛紛開始攻魏,魏王不得不採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變服折節而朝齊。其後惠施又組織了齊魏兩國“徐州相王”。這是楚、趙等國所不能容忍的,楚威王為了表示對“徐州相王”的憤怒,親率大軍進圍徐州,大敗齊軍。

其後,秦用公孫衍取魏河西,再之後張儀入秦後,公孫衍入魏為將。

楚威王死,魏王圖謀楚之陘山,楚國新王熊槐陘山一戰名震諸侯。

他這幾十年經歷了魏國由盛及衰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與魏國錯失的三個人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三個人是:孫臏、衛鞅、張儀。

孫臏與龐涓一同學習兵法,又一同入魏。因為龐涓的嫉妒與迫害,孫臏逃到齊國,導致魏國衰落的桂陵、馬陵兩戰,孫臏皆是主謀。

龐涓雖然謀略上不如孫臏,但一則他是魏人,二則對於魏王來說,龐涓更容易控制。在當時統兵大將往往動輒帶領十萬大軍出發前去作戰,所以擁有如此的兵馬控制權的統帥是否還會聽從君主的命令將決定雙方之間的關係。對魏罃來說他並非不能看出孫臏擁有才能,甚至可以說龐涓害孫臏的結果他也是默許的。那麼為什麼魏罃會如此的選擇,這是因為對他來說一個有缺陷的龐涓遠比一個更精明的孫臏更好控制。

孫臏其後在齊國馬陵之戰後因為齊王猜忌田忌,其便遊說田忌反齊便可以看出端倪。

魏王為何不用商鞅?

因為商鞅的改革過於激烈,會徹底動搖魏國政治制度的平衡,這種平衡的變化最終是福是禍魏罃十分擔憂,甚至可以說在魏國實行商鞅的變法則有可能造成貴族的反叛,因為一旦官權制度建立,貴族就將受到很大限制,所造成的國家變動將異常激烈,在他看來商鞅與其說是人才不如說是毒藥,所以放走商鞅不是魏罃沒有意識到他是人才,而是希望衛鞅用他的學說前往各國去主動變法,在他看來商鞅的改革會造成變法國的快速變動,最容易造成的是國家的混亂而不是強大,自己再進行征討就可以獲得很大利益。

而公叔痤卻沒有看得這麼長遠,推薦不成便力主魏罃殺掉衛鞅。

然而商鞅前往的秦國為什麼卻鉅變?

這是因為當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