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的大朝會上,熊槐釋出了一系列任命。
首先,改御史臺為御史府,與國府、尉府三府並立。
調任王珏為梁州州牧,推行變法,尚書屈原外放以長史輔之。除卻樂章即將上任蜀郡郡守外,其餘三郡郡守也都有任命。
原武州漢中郡併入南陽郡,郡守上官臚。原漢中郡守田莊調任梁州漢中郡守,甘茂兼任漢中郡府兵衛上將軍,拱衛漢中安全,同時監視秦人在南山一帶之動向。
左尹鄭康長子鄭源出任廣漢郡守,鄭氏商業族產交由其次子打理。
左司馬昭雎調任揚州州牧,取消左司馬一職。右司馬屈匄替換大司馬沈衍出鎮江州,協助王珏維持梁州穩定。
兵敗漢中之後,秦人不得不在關中南山一線屯重兵駐守。親楚的魏高的即位,令秦人再度東出的謀劃化為泡影,為防止關東合縱攻秦再次上演,秦王下令繼續營建函谷關,並鎖關以據。
至此,秦國完全進入戰略防守之態勢。
齊王田闢疆新即位,重心在穩定國內,兼因楚國的刺激,使得其欲再度變法強國,暫時壓下了外拓的念頭。
魏高即位後,為向世人展現其繼承了先王遺志,時常將收復河西掛於嘴邊,他自知無法憑藉魏國自身的實力戰勝秦國,故縱然不願,也不得不依附於楚國。
趙雍自見識到楚軍騎兵的強大之後,心中所念便是建立一支不遜於楚的騎兵。而胡地多產戰馬,於是趙雍將目光轉移向北方胡族,暗中準備攻掠胡地。
子之在蘇代的輔佐之下,漸漸將燕王架空。大權在握的子之將目光瞄向了趙國,欲出兵伐趙。
熊槐自然不希望趙國越來越強大,所以當子之試探蘇秦欲伐趙時,熊槐默許了子之的謀劃。至於子之為何伐趙,或許是因為燕、趙相爭多年,子之慾篡位,必伐趙以獲得國人支援。
環視天下,各諸侯之間似乎進入了一種穩定的狀態,皆在暗中蓄勢。
這樣的局面正是熊槐樂見的,畢竟連年征伐,強如楚國也需要休養生息了。
八九年間,楚國便完成了歷代楚王稱霸之願,熊槐足以自傲。但這並非熊槐的最終目標,充其量算是第一階段。
這些日子他一直在思考,在接下來的數年以至十年間,楚國當是怎麼的發展方向?
他必須暫時停下腳步,回首過去,看看這些年走過的路。
這些年他大抵做了兩件事:對內變法,對外擴張。
變法算是成功的。
即位之初,他自上而下先取得昭、屈、景三氏的全力支援,再聯合、扶持一些中小貴族,拉攏一批,分化一批,具備了與眾封君對抗的實力。
之後殺雞儆猴處理一批封君,接著便在楚國全境推行州郡縣三級,一步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各地封君的權力,並對境內的蠻夷部族採取羈縻政策,安撫為上、圍剿為輔。
在各郡縣實行授田制並在此基礎上推行府兵制,幾年之間府兵數由十八萬增長到二十八萬。此時封君已經不可能對熊槐的權力造成任何威脅,於是他便借平定百濮之機,調動全國封君出兵平亂,莫敢不從。
百濮一戰各地封君多有損傷,熊槐趁機推出了“推恩令”進一步削弱封君。自此,封君在楚國已經幾乎沒有了影響力,延續了數百年的封君制在熊槐手中幾乎徹底終結,他完成了楚悼王、吳起沒有完成的事業。
除此之外,他還對中央官制進行了初步改革,方向自然是文武分立、各司其職。令尹主國府,掌內政;上柱國主尉府,掌軍事;御史大夫主御史府,掌監督百官;此三公之前身。
令尹之下有左右尹、農尹、工尹、外尹等,上柱國之下有大司馬及左右司馬,各府兵衛上將軍,軍謀司、諜報司。
御史府有御史中丞常駐宮中,作為楚王與外廷之聯絡。
宮中又設尚書令主尚書檯,下有尚書數名,作為熊槐日後分外廷權利的引子。
以上是政治體制的改革,從中央到地方均有涉獵。
經商方面,以造紙術、印刷術為切入點,扶植鄭氏,推行部分行業如造紙、印刷官營,增加國府收入,用於各項變法以及對外戰爭的開支。
技術方面,最主要的自然是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此兩項不但為楚國帶來連續不斷的財賦收入,也極大地便利了文化的傳播與下沉。
其次便是冶鐵技術改進,發明了高爐冶鐵與水輪鼓風,極大提高了冶鐵精度與效率,為下一步普及鐵製農具推廣牛耕以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