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一激進,策二莫測。眾人莫衷一是,原本傾向於策二的熊槐也猶豫起來。
他猶豫的根源便是叛亂。
原本秦國滅巴蜀後並未像在其本土那般實行郡縣制,而是實行巴人治巴、蜀人治蜀的‘羈縻之策’。在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為蜀侯,並以原蜀王之子為蜀侯,設定蜀相,以張若為蜀國守。
但是,此後連續三任蜀侯叛亂,秦國不得不屢屢派軍平叛。直到秦昭襄王時廢掉蜀國國號,才將巴蜀徹底納入秦國的郡縣體制。
對楚國來說,目前最大的威脅來自於秦國,熊槐可不願無端被巴蜀牽制,給秦國再度崛起的機會。
所以,熊槐需要的是穩定的巴蜀,而不是一個在當下或者未來一定會炸開的火藥桶。
也即是說,只要能解決可預知的叛亂問題,熊槐就會選擇策二,因為如果選擇策一,一定會有叛亂,就一定要在巴蜀常駐大軍震懾,而這個時間是不可控的。即便短時間內迅速平亂,那也是治標不治本,日後難免復發。
再者,派遣楚人治理巴蜀非但困難重重,其被策反叛楚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楚武王時滅權設縣,以鬥緡為權尹,然而鬥緡卻在權人的策動下起兵叛楚。巴蜀地域廣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極易給封疆大吏自立為王的機會,秦國治下的蜀相陳莊便是一個例子。
想到這裡,熊槐說道:“我們首要的任務是杜絕秦國再次崛起,為此需要穩定的巴蜀,寡人以為策二更符合當前之局勢。諸卿想想,我楚國是如何對待蠻夷的?”
“羈縻之策?”昭陽靈光一閃,想到了數年前熊槐曾經提出的對待蠻夷部落的策略。
熊槐點點頭,“然也!但是對於巴蜀,卻不能完全照搬羈縻之策。巴蜀是日後我們進攻秦國的一條重要通道,且巴蜀具山林鹽鐵之利,需得妥善經營。是以寡人認為,巴人治巴,蜀人治蜀是不夠的,需要有楚人的參與甚至主政。然而,如何避免楚官與巴蜀本地官員的勾結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關係到巴蜀兩地的穩定。尤其是蜀國與楚國之間隔著巴國,更難掌控。”
田忌說道:“大王適才曾言並巴入楚與化巴入楚是兩回事,臣以為所謂策二便是化巴入楚之長策。先許以巴人自治,滅蜀之後,攜滅國之威迫使巴國內附,許之以巴楚共治,再施以王政,推郡縣,化巴入楚,蜀隨其後!”
熊槐點點頭道:“上柱國言之有理,寡人亦傾向於策二,唯憂其日後叛亂。諸卿可有良策?”
“大王,臣以為,巴蜀日後是否叛亂非取決於巴蜀貴族,而取決於楚國!”御史大夫景華說道。
這說法倒是新穎,熊槐心中一動,頓時明瞭,他笑道:“景卿之意,施行王政?”
“以王道化之,以法道懲之,王、法並用,天下歸心!”景華又道。
熊槐不由得對景華刮目相看,出仕幾年,進步很快啊!但想想,似乎又什麼也沒說。
景華一見熊槐的神情便知其不以為然,便又說道:“大王,臣之意,若能令巴人歸心,何愁其反叛?”
熊槐點點頭,“景卿言之有理,不知卿可有良策?”
景華搖搖頭道:“化巴長策,須從長計議,臣一時之間卻無良策。”
熊槐也知道,倉促之間讓他們有什麼成策,那也是難為了他們。他沉吟一下說道:“今日確實倉促,諸卿且回去之後仔細思量一番,三日後各自上表言之!”
三日的時間一晃而過,熊槐案前一摞奏表,熊槐每一份都仔細閱讀。兩日後又召開了一次政事堂會議,就大臣們奏表中的化巴之策深入探討了幾次。
九月初,尚書屈原將這幾日政事堂討論的內容作了總結,整理出一份詳細的化巴蜀之策,交給熊槐。
熊槐看後十分滿意,這份化巴蜀之策包含了讓巴蜀兩國融入楚國的各個方面,其內容大體如下:
安撫人心。遣使持節,宣楚王仁德,曉諭巴蜀之民,釋其驚懼之心。許以巴蜀自治,保留其風俗,尊其賢者,用其能人,使知楚非侵略,實共興也。賜免賦稅數年,以示恩澤,重建家園,撫慰民心。
漸進式推行楚制,合巴蜀楚律法,取三者之長,訂立新章。選巴蜀楚士人共治,以巴蜀之人領地事,雖然實行羈縻政策,但也要在巴蜀地區建立郡縣制,設立蜀郡和巴郡,分別管理成都和江州地區,任命國府直接派遣的官員來管理,確保國府政令的貫徹執行。這種分治策略既能保持巴蜀的相對自治,又確保了中央的權威。
開巴蜀楚商路,鼓勵貿易,減免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