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考慮每個人的健康和需求,還有工匠家庭子女的成長。這就確定了張村的工業體系(張誠是這樣說這個詞的)具有一定的福利屬性,要確保每個人無後顧之憂。
寺工丞們面面相覷,交頭接耳許久,覺得張村的管理思想在寺工並不能複製。
“也還是可以借鑑一些。比如一日三餐、比如提高工匠的待遇、比如確保發明人能夠從工坊獲得智力股份和收益。衣不蔽體、有今天沒明日,總會令人不能完全投入工作。而如果發明人能夠從自己發明中得到長久收益,就能促使更多人參與到發明創造,張村的很多新技術都是工匠和我的學生們所創造的。當然,學生們出力很多,所以說多讀書學習,對工坊也有好處。”張誠說出自己的看法。
歐冶子淵點點頭。但是另一位寺工丞指出:“朝廷自有法度,工匠的俸祿有定例,總不能超過官吏。至於讓工匠讀書識字,這就太難了。”
“事在人為吧。我進入寺工時間很短,尚不能瞭解寺工的全域性,但是在張村,我們這個方法還是有效的,而且獲利甚豐。”張誠點了點頭。自己並沒有改革寺工的意思,也沒有這個資格和能力。寺工諸公有所問,是願意瞭解一個遠在上郡的村莊的工業體系發展情況,自己只要做好這次交流就好。
這一次彙報,漸漸在寺工內部流傳開來,張誠雖然此前因為改良車輛、發明三檢視,以及多年前在大家面前露了一手等分線段的能力,讓寺工很多人對他有所印象。但是顯然,這次寺工內部的研討彙報,讓更多人知道張村的情況,很多大工匠和寺工上下的官吏都對張誠產生了興趣。彙報結束,就有好幾位單獨拉了張誠詢問,能不能把自己的子女和家人送到張村的學校去學習,或者去張村的工坊做事。
“當然歡迎。各位如果送家人去上郡,我給開介紹信,許記商行會安排接送,張村那面無論是學校還是工坊都會有主事之人安排接待。”張誠這下就很開心了。張村是個小村子,現在缺的不是專案,而是人手。如果增加一大批寺工的哪怕是子女親屬,去到張村,那也是極大的幫助。
“只要按照張村的制度學習和生活工作就好。但凡能適應張村的工作,我們都會給很好的安排。”
至於這些人要怎麼才能透過遍佈大秦的層層關卡,透過各處亭長的稽核,寺工這些人自然能想到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