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糧並不多,有研究認為,秦代人均日口糧在1.18千克。只能說夠吃。不過比大明的人均日口糧0.3千克還是要好得多。
至於一個男丁100畝土地你們覺得根本照顧不過來,這個我在第七章,記述了秦代上郡張村這個偏僻地方是怎麼種地的,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一般男丁100畝土地,張誠他爹是公士,國家發田一頃半,也就是150畝。強調一下,中國一頃地是100畝,別拿一公頃15畝的方法來計算,大秦沒有公頃。
有人問,這麼多地母子倆種不完,為啥不僱人來幫忙。
呃,那是因為別人家每個男丁也有100畝土地,一樣種不完。
以上資料是基本歷史常識,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記得,給大家重複一下。
-分割線-
再見到槓精。總有人拿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來對比小說。吹噓秦朝農業有什麼什麼高科技,鐵器如何,農業政策如何。
再強調一遍,博物館是博物館,實際情況比博物館要複雜得多。
中國1958年就有電視機了,等於你家1958年就有電視機嗎?
農業也是如此。秦代有鐵犁這事兒我從來沒有否認過,事實上在40多章的時候,我還要帶著張誠去咸陽的治粟內史去尋找先進農具。
但是咸陽有的東西,不等於上郡也有。就算是上郡陽周有的東西,也不等於張村就有。高奴縣是個靠近邊疆的地方,農業就是比關中落後。這是顯而易見的。
北大荒九三農場都使用聯合收割機收割,不等於貴州鄉村也使用聯合收割機收割。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根據《陝北榆林地區古遺址略考》,榆林地區(張村所在區域),1958年以來考古涉及到的超過1500個遺址,並沒有鐵製農具的發掘報告。甚至到西夏時代的遺址,都還發現了石斧。
說明這裡就不是農業發達地區。因為農業不發達,所以到秦漢時代,上郡人口也只有不到10萬戶,47-60萬人水平。生產力就不支援那麼多人口。上郡的情況和後面提到的泗水郡的情況當然不一樣。
還有人跟我討論牛郎織女傳說的。認為這個傳說比小說時代要晚。一併在這裡說明一下:
雲夢秦簡一五五簡:“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
這是有實物可考的牛郎織女夫妻關係的證據,我當然認為這樣的物證,還要在民間傳說之後。
所以本書對張村的農業環境和牛女傳說的使用,都不是歷史資料問題。
環境的設定,本身就是確定張村比咸陽要落後一些。至於落後多少,那自然可以見仁見智。可以討論,但是不要沒完沒了槓精。
如果發現本書設定和你所知道的歷史課本不一樣,建議回去重新讀一下歷史課本,秦代“有”鐵器、牛耕,從來不等於秦代“普及”鐵器牛耕。這是個基本邏輯問題。
秦代當然有很多了不起的東西,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歷史書裡的秦的科技,不等於秦人生活的科技。就好像我們這個時代有比特幣,但是你我都沒有比特幣一樣。你有比特幣?那當我沒說。
------------------------------------------------------------------------------------------------
我不喜歡在小說裡做大量文獻引用,以顯示我每一筆都有依據,或則顯示我的歷史考古知識有多牛叉。顯擺這個沒意義。我是寫故事的,只在故事範圍內表達。雖然後面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到歷史,雖然我確實參考了很多文獻和考古發掘,但是沒必要在篇末顯擺這個,影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