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庭院裡用重錘和立柱設定了一個簡單的日晷。用了三天的時間,找到了正午的日影線,在日影線上又放置了兩個標記柱,這樣當正午時刻到的時候,日影剛好遮蓋住兩個標記柱。這就有了這次測量的原點。
記住這一天吧,這天是秦王政廿四年戊寅年十月五日。時間和長度被精確測量的第一天。
計劃了所有工作,準備了乾糧和水,甚至準備了便桶,張誠和母親交代了接下來自己兩天要在穀倉裡做一點東西,要母親在這兩天內不能打擾自己,而且絕對不要碰觸庭院中的那個日晷裝置,就開啟穀倉的門,坐在那個擺錘裝置後面,等待正午的來臨。
手邊幾塊木板,一束炭條,就是記錄用的工具。
日影落在了標記的位置,張誠放開已經拉起的擺錘,這個擺開始擺動。
秦王政廿四年十月五日正午。
張誠激動的用一塊燒黑的木炭條在一塊木板上寫下這段文字。這種楷體字,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夠認出。這是張誠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份實驗報告。張誠覺得無論如何,這一刻都值得載入史冊。
當然,這個試驗的設計、這個試驗的結論,對這個世界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必須作為高度機密將之封存。
但是,可以用另外的辦法來記錄或者重現這一實驗。張誠想。
單擺擺動,到達擺動頂點的時候,鈴鐺發出叮的一響。
用鈴鐺的原因,而不是用視覺記錄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家裡並沒有油燈之類的東西。夜晚根本看不到擺動的狀況。
鈴鐺響2聲,張誠念一個數。數夠100,在木板上畫一根線,五根線記錄成一個正字。
這個試驗非常枯燥,張誠不停的用一根尖木棍刺自己的大腿,讓自己保持清醒。
實驗永遠是枯燥的。以前在實驗室裡,幾天幾夜熬一個實驗等待資料出來,都是尋常事。只不過那個時代各種資料有自動記錄裝置,還有一些助手、研究生來幫助自己完成實驗,自己只要看最後的結果或者圖形就好。在這個時代,只能靠這樣枯燥的記錄。
雖然沒有任何靠譜的尺度,張誠靠目測估算,這根擺錘線的長度大概不到2米。那麼一個擺動週期大概要在不到3秒,100次擺動是5分鐘,一個正字是25分鐘左右,一晝夜大概要畫不到100個的正字。張誠已經測試了自己在完全黑暗中,靠自己手指摸索在木板上寫下正字而不重疊的方法。就坐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記錄這一切。
白天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夜晚是難熬的。整個實驗是枯燥的,也是極為損耗精神的。好在張誠做了大量的自我建設,堅持到第二天太陽昇起。
當擺動振幅開始變小的時候,張誠就用手撥弄一下襬錘,放到事先做好標記的位置,確保這個擺繼續運動。雖然有手動去重新啟動單擺的這個過程,但是在整個一晝夜超過2萬次擺動的過程中,這幾次用手矯正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
這也是這個試驗的精確之處。只用了一個單擺,和一個太陽,得到可以接受的精度的計量單位!
當日影再次覆蓋在地上的兩個標記的時候,張誠唸到了47。立刻在木板上寫下47這個數字,然後開始數之前寫下的那些正字。雖然有很多正字在夜裡憑感覺寫下,歪歪扭扭,但確實沒有重疊和模糊。一共69個正字另3筆。簡單算了一下,這一晝夜,擺動了次,四則運算得知,這個單擺的一個週期是2.秒。小數點後4位,就已經足夠精確了。
這根擺線的長度是1.5271米。
張誠在空白的木尺上,用小刀刻記了這根擺線的長度,並且記錄下這個尺寸的資料。接下來只要調整擺線長度,重複這個試驗,就可以找到一個準確的米尺的長度了。
因為自己實驗耽誤了幾天,泥叫兒的製作就耽誤下來了。好在現在調整了訂單,這個月只要交出去500個泥叫就夠了。壓力並不大。利用空餘時間,張誠用羊油給泥叫兒脫模,製作了一個模具,這樣就更簡單了。只要把揉好的泥團塞入模具,兩片模子一壓,一個泥叫兒就成型,然後把葦管從模具上的兩個孔插進去,泥叫的音孔和音腔就自動成型,一壓一插,幾秒鐘的事兒,剩下就只需要陰乾、上色就可以了。
張誠還實驗了一下,在院子一角壘一個泥灶燒紙泥叫兒,燒成的泥叫就變成陶器,更加結實耐用。
就叫“泥叫兒2.0”吧,張誠惡趣味的想著。
這個家庭小作坊,從純手工業生產升級到了模具化生產。這是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