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次的投放的地點也和之前的不一樣了,他們把這些水冰投放在了兩極的區域。主要是為了彌補之前用“透鏡”加熱時融化的兩極冰川。不過這具體要運輸多少他們也不知道。
而這些冰塊也同樣被噴塗了奈米膜,它們在墜落到原有的冰山上時引發了巨大的振動。因為數量巨大的原因這些振動甚至引發了這一地區的地震,硬碰硬產生的冰塵激射到數十千米高的天空,讓好不容易散開的雲層又一次被陰霾籠罩。
當恆星的光芒照射在這層陰霾上的時候,被不斷散射和折射變成一道道絢麗的彩虹。而在冰川大陸的邊緣不斷的有冰山震落掉海水中,這些冰山在汗水中不斷的向著大洋的中心漂去,最終與凍結的大陸再次的凝結在一起,成為另一片冰川大陸的一部分。
也是在這幾天移民局發來的新的改造計劃,這個計劃就是之前徐天明問到的那個。在任務上面清楚的寫著:讓他們聯絡通訊船的船長,由他們來給這些探測器設定軌道引數,利用探測的高速和堅固的機體來破碎冰川。但是考慮到探測器的高溫輻射會將大量的水電離掉造成損失所以需要這些水冰來彌補掉這些損失。
考察隊在看罷這些任務之後,很快就去和通訊船房名去協商。不過在他們看來這些任務總感覺和他們沒有關係,任務的主體負責都是通訊船來負責的,他們不過就是一個看客或者說是一個旁觀者,但是既然這些任務也交了他們他們也就要負責下去。雖然他們似乎幫不上什麼忙,只是做著一些輔助工作。
而通訊船的先關人員也很快就把航線等引數設定完畢,除了那幾個依然在星系外圍巡邏的探測器,在行星停留的探測器大多都參與進了這項行動中。
“用探測器來破冰因為速度快的原因效果極佳,而且真無堅不摧的機體可以一直執行下去根本不需要擔心自身的損壞讓破冰的效率高效無比,在加上體積質量小也不會像小行星撞擊那樣產生無上的煙塵艦隻是最完美的方式”徐天明依然在靠著舷窗,看著那些探測器一個個衝進行星內消失在雲端併發出無限感慨。
那些探測器在達到行星地表後顯示將既定海域高聳入雲的冰山給衝碎,利用這些碎冰的墜落破壞冰面的穩定性。然後在豎直向下衝擊冰面,在冰面內打出一條條深淺不一的豎井在由豎井底部向著周圍撞去,就像在這塊巨大的冰陸上打造一個立體的蜘蛛網,每一條蛛網都是一條冰道。這些探測器在從側面衝出冰陸的後在減速改變方向重新建造冰道,而每一個探測器的路線都不一在原則上避免了相撞的可能性。
而當這些探測器穿過冰層的時候,就好像穿梭在水晶宮裡一樣。因為冷凍的時間不同,冷凍的溫度不同,這些冰層也呈現著不同的顏色。而在探測器打豎井的時候雖然大部分你探測器都不會貫穿真個冰層,但是有少數幾個探測器即將接近火山帶的地殼連同冰塵一起打通了,希望利用灼熱的岩漿來加速破冰。
那些岩漿也的確沒有讓他們失望,因為平衡被打破,這些活躍的岩漿順著這些豎井向上奔湧,當遇到那些由豎井向左右開通的通道是則繼續產生分支順著這些通道流動最終在此回到大海中去。而多條探測器開鑿出的火山口的岩漿最終會順著這些通道佈滿真個蜘蛛網一樣的管道內。而這些左右開口的通道也在最大限度的削減火山的能量,是的這些岩漿不會過於集中衝出豎井形成真正的火山噴發。
果然就像他們想的那樣岩漿最終佈滿通道,在從左右流出在豎井上只有少量的岩漿冒出,有些豎井甚至沒有岩漿冒出。但是這些岩漿的熱量還遠遠達不到讓冰陸融化,這些岩漿只能讓通道擴大然後當岩漿冷卻體積縮減海水就會進入這些擴大的通道會逐漸變的空虛脆弱。
而這個時候的冰陸就是一個表面堅固無比,但是內部已經千瘡百孔的蟻穴。而之後就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方法了探測器只需要在原有的骨幹通道基礎上繼續破開洞穴就好了,在最後只需要用一些大象型的水冰在冰陸邊緣之地砸下,這塊外強中乾的大冰塊就會因為受不了自身的壓力而逐漸破碎開來。
在後面只需要用“透鏡”輔助提供熱量,加熱海面在溫室效應下溫度會逐漸上升融化海面多餘的冰山。然後冷熱交替的風暴會再次席捲陸地將陸地的冰川融化撕碎。而這用“透鏡”輔助就是考察隊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