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這些徐天明就離開了,而孟良天在楞了很久之後才想明白自己該幹什麼。他離開了會議室去了操作室,之前局長說過需要調整“透鏡”的能量輸出,因為在前哨基地那邊用了最新的“空間隧道發生器”的技術可以承受更高的能量輸出,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和那邊的裝置互補。
在雙方的裝置調整完畢後這邊的“透鏡”空出了兩個,他們透過計算機做出微調整將聚合的光錐對準了面積最大的海洋,利用恆星的能量將海水加熱。因為這些能量太過巨大,打破了這裡的氣象平衡,在這顆行星上的各地出現了大規模的暴風雨和強降水,熱水順著洋流將溫暖帶向兩極融化了部分的冰川。
徐天明在太空中透過舷窗看著下面大氣的烏雲密佈,在看著地面的無人觀察站傳過來的暴風雨畫面,感嘆在今天對於他們來說控制天氣已經成為現實而在他們那個時代最靠譜的也只有人工降雨。不過他很好奇為什麼那兩道光錐照射的地方一直都是晴空萬里,難道是加熱的高溫氣流將一切的雲層給掀開了嗎?
幾天之後來自新時代的運輸船來到了。這些長達十幾公里寬高數公里的人造長方體,浩浩蕩蕩的穿過“空間隧道”來到Lp890-9星系。每一艘貨船在他們那巨大的貨倉內呈放著近億噸的氣體冰。運輸產利用太空本身的低溫,結合新型的保溫材料讓這些冰幾乎毫髮無損。
然後這些貨船在考察隊的指引下來到了行星的高軌道,準備投放。
這些貨船緩緩的開啟了他們在尾部的艙門,那些冰在被分割凍結成一塊塊的正方體用隨時可以伸縮調整的鏤空骨架在六條邊十二個角將冰塊固定。,用一個個小型的無人拖曳飛船將其拽出拖向行星。這些冰在接觸到行星大氣時就開始了昇華,而那骨架也在隨著冰塊的而縮緊固定。
徐天明看著這些飛船就這樣帶著冰塊下去十分的擔憂忍不住問貨船長:“船長這些冰就直接的殆盡大氣恐怕等到了合適的投放位置怕不是隻剩下三分之一了。”
船長看著徐天明然後不僅不慢的回答:“指揮別怕在這些年裡面我們針對星球改造研發了一種奈米薄膜,這種薄膜的熱傳到率極低而且遮蔽到絕大多數的紅光避免熱效應,在投放的過程中會逐漸磨損掉不但不會耽誤最後的氣化還能將隨時控制在10%以內。”
徐天明聽到這樣的回答也是將自己的懸著的心給放了下來,而在實時傳輸的畫面裡面果然在剛開始的時候冰塊的縮減速度很慢,但是隨著越來越接近地表氣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當距離地表大概還有100公里的時候骨架開啟了,將一塊塊的冰塊投放了下去。在於空氣的劇烈摩擦中冰塊在肉眼可見的變小,最先投放的那些冰塊甚至無法到達雲層。
而後方的那些則因為前面的熱量大多被吸收掉了,溫度降了下來融縮的很慢盡數掉到了海洋裡激起了比地球上最高山峰還要高的巨浪,這些巨浪在天空中又因為這驟降的溫度被凍結,成為一座座屹立在大海上的真正的冰雪山峰。
而同樣的因為驟降的溫度,天空中的雨水被凍結變成了冰雹。這些冰雹隨著高低溫極致的碰撞產生的風暴被裹挾到行星各地甚至連光錐也被掩蓋,被凍結的雲層帶著巨冰降落開始了新的一輪的削峰填谷。而那些被冰塊激起的巨浪則因為接近兩道光錐,在雲層外被高溫昇華在被低溫凝華最終參與新一輪的水迴圈。
而在海面上那些在水中的冰塊在瞬間氣化在一開始還好,之前的計劃讓海水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是到了兩天後不斷降低的溫度將海水凍結為冰山,那些氣體則在這些冰山內形成一道道的氣穴,最終以內壓力過而衝破冰面。而那後面的冰塊則有吧這些冰面砸的支離破碎,然後在重新凍結,就好像新生與毀滅在不斷的迴圈,只是每一次的結果都不相同。
徐天明問貨船長:“這樣的情況大概需要重複幾天。”
貨船長說:“因為大量的船參與了hd
d行星的改造計劃,嘮叨這裡的較少大概需要20天天左右。”
徐天明看著傳過來的實時影響嘴裡不斷的唸到“二十天,二十天……”
最後自言自語的說:“在這二十天後估計又要多不知道多少的河流,冰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