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跟一群乞丐又唱又跳,心中的怒火不斷升騰,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能夠輕易剋制住內心的憤恨情緒。
畢竟,任何一個男人面對這樣的場景都會感到無法容忍——被戴上一頂綠油油的帽子,這種屈辱和噁心感實在是他成為王者無法忍受的!
原本,朱光計劃將妙雲迎娶進府邸,然而自從目睹了那不堪入目的一幕後,這個念頭便徹底煙消雲散。而那一幕,則如同夢魘一般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之中,揮之不去。
儘管如此,朱光還是強行忍耐了下來。但也是從那時起,在他眼中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公平與正義,剩下的只有對奴隸和乞丐的痛恨,覺得他們統統都應該去死。
所有乞丐和奴隸他們都應該死,而不是因為活著。農奴是因為沒得選他可以選擇原諒或者挽救,只能說那一幕讓他的內心變得有些過刺激了。
在朱光眼中,當他成功奪得天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清除那些無家可歸的乞丐們了。他自視甚高,認為自己乃是真正的王者;然而事實上,所謂的王者並非人們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光輝。
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行使手中的權力,但最終卻往往也會被這強大的權力反噬而亡。儘管如此,追求更大權力的慾望始終驅使著他們不斷向前,彷彿永遠沒有盡頭一般。
所以權力越大權力越大,至於責任得看權力。儘管與其他某些朝代相比,朱家皇朝表面上看起來較為清廉正直,但其本質卻並非如此純粹無瑕。
這是因為朱家皇朝所倡導的理念更傾向於“天子牧民”,即皇帝作為統治階層來治理百姓;而非“民牧天子”,讓民眾來主宰皇帝的命運和決策。這種思想體系反映出了一種權力高度集中、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其中天子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存在,而百姓則處於被動接受管理和統治的地位。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即使沒有明顯的貪汙腐敗行為,也難以避免權力濫用、官僚主義以及社會不公等問題的產生。天子可能會憑藉自身意志隨意施政,而不顧及民生福祉或基層實際需求。同時,各級官員為了迎合上級、謀求私利,也可能採取各種手段欺壓百姓或者漠視民間疾苦。
此外,由於資訊傳遞不暢且受教育程度有限等因素影響,普通民眾往往缺乏有效途徑表達自己意見並對政權進行監督制衡。這使得朱家皇朝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陷入自我封閉、固步自封的狀態,並逐漸失去改革創新動力與活力。
至於那些試圖用死亡來逼迫皇帝的人,朱元璋根本連看都懶得看一眼。原因其實再明顯不過,如果每個人都學著這樣做,每天都有人跑來進諫規勸,那麼他這個皇帝還怎麼當?
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政權豈不是要毀於一旦?又憑什麼要為了你們這些窮酸落魄之人,斷送掉朕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社稷呢!
難道真的是因為你們這群人才,導致朕的子孫後代遭受如此厄運嗎?
想當年朱元璋歷經千辛萬苦才打下這片江山,難道僅僅只是為了天下蒼生嗎?他可是堂堂一國之君吶!也許最初的時候,他確實心懷天下、心繫萬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位的穩固,他逐漸成為了統治階層中的一員。畢竟,他是朱元璋,而非張角那樣的起義領袖!
在王力心目中,自家主公對他可謂恩重如山,不僅賜予他無上榮耀,甚至願意將象徵權力地位的王袍交由他穿戴,並關切地詢問是否合身。此外,主公更是賞賜給了他滿滿一車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任由他自由支配……完全不在意他是否會貪汙這些財寶。
所以他自身除了維護自己主公的利益以外,更像是一條鷹犬朝廷的鷹犬。只要他主公讓它咬人它就會咬人。
看到這位土司老弟,便想把他拉入加入主公。為自己主公的大業平添一分助力,王力是君大於民,朱光是君重於民。他們方向是一樣的雖然有些細微的偏差,朱光就是喜歡這樣的人。
張濤已經二品了,朱光讓他的老弟出來也是為了分割他的權力所以派了王力,避免他權力擴張厲害迷失本心成為類似於古代藩鎮。
不得不說朱光的膽子真大,身邊一個親近的人都沒有。相反而論相當於把自己的生死又交給了張濤,對張濤來說同樣也是一種考驗。
問題在於張濤現在想解決也解決不了了,只能選擇臣服。因為他開局發錢這件事情的影響,讓張濤原本升起的小心思全然消失。
“主公恩威並施,猶如春秋之陰陽相濟,既有雷霆萬鈞之勢,又有春風化雨之柔。下官蒙其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