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章 戰守信心

不出李布衣所料,起用熊廷弼後,大明在廣寧依然沒有扭轉頹勢。天啟二年(1622)正月,後金開始向海州、牛莊一帶調兵;二十日晨,後金五萬兵馬開始渡河攻擊西平堡,守將羅一貫殉國;王化貞和熊廷弼派出援軍救援,因孫得攻陣前投敵,祖大壽臨陣脫逃亂了陣腳,三萬人在沙嶺覆沒,總兵劉渠、副將劉徵,將領劉式章等殉國;熊廷弼知遼東再不可保,便與王化貞分別督軍保護遼民入關。自此三岔河西三千里江山,千餘屯堡,百萬人民盡喪敵手。

廣寧棄守後,改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指出:遼東局勢,丟失清河撫順是第一次潰敗,開原鐵嶺淪喪是第二次潰敗,遼陽瀋陽兩膏腴之地淪陷是第三次潰敗,失卻廣寧是第四次潰敗。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敗為殘局,至於四敗已讓放棄全遼,已經完全不能掌控遼東局勢了,只能退縮到山海關一線堅守,再不能後退半步。

對於捐棄廣寧的後果,王在晉在奏章裡痛心疾首地指出:這次全國援助廣寧,前後調兵有十多萬,由戶部向前線轉餉二百萬兩白銀,皇帝前後發內帑數百萬,結果器械、火藥、盔甲、鞍馬、騾馬牛羊、糧食糧草數以十萬計因兵敗全都淪於後金之手!他所在兵部,諸人目不交睫的批覆調遣檔案,四面八方的軍隊驛站民夫,驅車馳馬、海陸運輸,將糧餉兵器送往前方,結果反而全都助長了狂奴的囂張氣焰。想起來真的心中塊壘無法澆滅,直至怒不可遏,憤懣欲死......

因前沿急需用人,御史候恂以知兵敢戰向朝廷推薦了福建邵武知縣袁崇煥,二月十六日,朝廷破格提升袁為兵部值方司主事1,將要赴遼東就職,同期,熊廷弼已被革職聽候處理,他因此居留北京待審。袁崇煥久仰其盛名,特於離京前去拜訪他。

兩人見面寒暄一番,於客廳分主客就坐,袁說明了來意,熊聲音低沉地說到:“我乃敗軍之將,丟失封疆居留此地只待一死,哪裡還有什麼定遼方略?袁主事恐怕是找錯了人吶...”

袁崇煥說到:“熊經略不必在意外界議論,我心知丟失廣寧罪在王化貞用間反被叛徒孫得功所騙,以致有沙嶺大敗,況且經略訊地在山海關,丟失廣寧亦乃王化貞之過也。”

熊眼裡閃出一絲感激之色,又說到:“如今說這些都沒用了,我二人功罪一體,盡棄關外已罪無可恕,我已是半隻腳踏進棺材的人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袁主事盛年居要職,不知想以何方略去鎮守關門?”

“主守而後戰而已。”袁崇煥回答。

“守於何處?”熊問道

“先鞏固山海關防禦,再前推至寧遠衛,而後逐步築堡前推,恢復塔山杏山松山錦州,再佔據右屯,大淩河,恢復廣寧,再與後金決戰。”袁胸有成竹地回答。

“後金又豈會坐視你築堡前推?如果後金大軍圍城,我軍又無主力赴援,又當如何?”熊問道。

“如此則該城死守,後城援救,如此一城頂一城,縱使後金滿嘴鋼牙,也會讓座座堅城磕碎。”袁斬釘截鐵地回答。

“後金軍以野戰見長,攻克堅城非其強項。其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主動權全在彼不再我,彼可繞道不攻,劫掠鄉里,或是前往他處,我堅城再固守兵眾多又能耐他何?”熊問道。

“這個...”袁一時答不上來。

“我軍一敗再敗,兵無戰心,望風而走,先守定然是沒錯地,守於何處,如何守法可以因時因地而異,不必拘泥於定勢。”熊廷弼說到:“但是!守城不是目的,守城是為了戰。要戰勝後金軍的話,袁主事以為我軍最缺什麼?”

“這個不敢妄言,還請熊經略明示。”袁崇煥本欲回答,看熊似乎有話想說,便抖了個機靈。

“我軍最缺就是信心。前楊經略及我於陣上所見後金軍能有十萬,如果深度動員,後金軍最多能有二十萬,而我軍從撫順清河至今,陣上所亡又何止二十萬!我軍信心充足的個別部隊被圍以少戰多還能拼個殺傷相當,而其他多為屢敗之後十不敵一,望風而逃者。如此喪膽之兵,即使給足糧餉,精良裝備,配足火器又有何用,臨陣不過一逃而已,所有物資全便宜了後金匪幫。如果是逃個一百兩百還能以軍法嚴責,但整營整軍都在逃,恐怕孫吳在世也難整頓啊!”熊想起往事,不禁唏噓。

見袁崇煥愕然,熊廷弼又繼續說到:“兵員、將官、馬匹、軍械,這些只要朝廷撥款,都可以從後方募集徵調得來。但信心需要用勝利建立起來,又不斷用勝利去鞏固的。有了信心才敢戰,士兵才漸漸敢打敢拼,最終鍛煉出能與後金匹敵之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