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度一向重視戰場偵察,臨近遷安時雪地裡被刻意掩飾過的足跡,空氣中如有若無的血腥味和空中匿跡的烏鴉喜鵲都引起了他的警覺。雖然周邊除了一條灤河外都是曠野,自己遭到伏擊的可能性不大,但杜度還是命令大隊停下腳步,改派數個斥候分隊廣為查探。
說來也巧,斥候不久就從河邊找出一個凍得奄奄一息的人來,一看他有辮子就把他拖到了杜度面前。杜度認得他是白養粹的弟弟白養元,他不在城裡駐守,孤零零出現在灤河邊一定有蹊蹺!於是杜度餵了白養元幾口燒酒,又帶人使勁用雪擦他的身子,同時點一堆火讓他烤著。一番折騰後白養元終於緩過勁來,將發生的事情都告知了杜度。
杜度聽罷大吃一驚,他感覺那兩萬兵馬就埋伏在城中等自己,自己這三千人再往前走就是送菜上門。此時一支明軍騎兵從南面出現了,杜度不敢戀戰,播轉馬頭就逃回了遵化,同時派人向黃臺及求援。
盧象升也未窮追,因為三將商議過,遵化是金兵進出的通道,應該有強力軍團留守,此城離遷安一百四五十里,三軍所攜彈藥糧秣都有限,前去硬啃未必啃得下來,師老城下再被後金大軍來個反包圍就萬事休矣。遷安城北又平坦,只能在城裡趁援軍不備打個伏擊,援軍不上當就算了,還是搞好諸城防務防備後金主力為上。
於是盧象升安排吳開先去永平協防,秦良玉去灤州助守,自己則堅守遷安,至於昌黎、撫寧、山海關等處則早已派出兵馬報信。遷安雖空無一人但庫房裡還有兩千餘石米,加上所攜糧草省著吃也能堅守兩月的。考慮冬日取暖和做飯需要柴火,如被圍城燃料用完也會壞事,在二將的堅持下,兩軍幫忙將遷安方圓二三十里的樹木都砍伐一空搬入城內。辦完了此事,秦吳二將才與盧督師道別,前往自己的防區,打遷安所分得的兩千二百兩銀子也由各部攜走。
護國軍兼程往南行,路上又收容了三百四十七名敗退明軍及千餘難民。這支明軍是西援時被清兵打散的,他們在守備趙國忠的帶領下保護逃難百姓東撤,恰好遇上吳軍。吳開先覺得這支明軍敗而不亂,還知道保護百姓,與那些坐兵逃兵大不一樣,便以邀請他們和自己一起去保衛永平,趙國忠等欣然從命。
吳軍趕到永平,知府張鳳奇、副總兵焦延慶、兵備禦副使鄭國忠等俱是大喜,因城中可戰之兵已經被參將楊春帶去北京勤王,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疲敝之卒。他們聽聞建虜即將全師東犯俱是心驚,見吳攜近七千生力軍前來心稍安,眾人又得知吳在廣渠門拒敵、良鄉奪糧、奔襲遷安之事,便公推吳為首主持永平防務。吳知軍情緊急,故並未推讓,立即佈置起來。
吳先命本部在永平城外巡哨,西面戰兵佈防監控,遣當地民團與要道、山口、集鎮監控,並報告附近州縣。又請知府張鳳奇曉諭全城百姓,安居家中,小心火燭,不得胡亂走動,不得喧譁,不得散佈負面訊息,不得在炊時外生火縱煙,違令者重罰,嚴重者可先斬後奏;又請鄭國昌帶兵將大戶人家藏糧統一徵為軍用;又命趙國忠將本部人馬分成十人五人一組,分駐路口和沿街巡查,有形跡可疑者即行逮捕;吳又將難民老小請張鳳奇鄭國昌安置,遴選難民及鄉兵精裝者組成必勝軍,命每人頭上纏一白布條,上書“必勝”二字,中間加蓋一吳軍紅印,寫上日期,每日以舊換新,他們主要從事蒐集金汁石塊擂木繩索等物;吳問糧草還有多少,鄭稱夠全城支三月,吳讓士兵送五百石米到遷安,請督師處置;吳又親往軍火庫檢視,見彈藥充足甚喜,鄭國昌說此本是發往關寧之物,因金兵入關滯留於此,吳說此天相助我守城也,便讓居民每戶捐棉被褥一條,由必勝軍送往軍營給孫雲球等製作萬人敵備用,又讓士兵各選三成送往遷安灤州。
孫聞訊而來,稱請將軍派人盡取城中酒肆中燒酒及酒罈酒罐,他能製造比萬人敵更安全的縱火物,且不耗火藥,吳雖不明就裡但也應允了,撥給十名輔兵作為其護衛,又撥了兩百名必勝軍助其收集,孫遂領命而去。
吳策馬來到城外,見城東南西三面皆空曠,唯北山林木茂密,便讓焦延慶帶兵盡數伐倒搬入城內,以免被金兵就近用來製作雲梯楯車等物;東面灤河,西面碧流河蜿蜒而過,多處水淺可徒涉,若金兵攻永平必在旁駐紮以便取水,於是請張鳳奇勸居民把所有牲口都交予軍隊,由吳軍殺死並深埋於河道中,居民雖很心疼但為了大局也照辦了;吳又巡城一週,見城垣尚堅固,乃用北山中青白石築成,比之磚牆堅厚,只是建成較早,乃四面方城形制,一面遇敵另外三面無法伸以援手,又兼敵樓低矮,防禦效果一般,便有加築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