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1章 地基的建設

魚塘一直是宋遙心中的牽掛。

總是將魚養在溪流中並非長久之計,雖然捕撈方便,但完全依賴地籠捕魚,魚情好時固然有收穫,一旦溪流中的魚資源減少,村莊便會面臨無魚可食的困境。

將魚養在池塘中,村民們還可以適當投餵,這樣的環境肯定比溪流中要好得多。

溪流中的魚只會越養越瘦,從未有過越養越肥的情況。

在村莊附近挖坑取土,可謂一舉兩得,既滿足了黃土的需求,也為村莊捕撈的魚提供了更好的生長環境。

至於這背後的動機,是為了讓魚更好地成長,還是為了提升食物的口感,那就只能各抒己見了。

這段距離將黃土挖回部落製作磚頭顯然便利許多,畢竟路程不遠,就地取材制磚還能減少運輸途中的損耗,畢竟泥土製品稍一顛簸便易碎,能少折騰自然是最好的。

部落的築牆計劃率先從構造簡單的兔子圈著手,相較其他牲畜圈舍,這裡已有一面現成的土牆,加之兔子們早已在此挖窩安家,對牆體高度的要求便不那麼苛刻,只需能抵禦風雪侵襲即可。

畢竟這土坡是部落自行挖掘而成,兔子們也是無奈之下才在此掘洞築巢,環境自然比不得野外那般優越。

夏季時節,簡陋的棚子足以遮陽擋雨,然而到了冬季,這般設施便顯得力不從心。

既然決定建造,質量自然要精益求精,至少確保土牆能穩固使用數年,否則這般大興土木便失去了意義。

經過與狼匠的商討,最終決定搭建一座一人高的兔棚。

這樣的高度不僅便於日常餵食,也利於部落捕捉兔子,而且對於其他小型動物而言,雖略顯低矮,但只要不是體型龐大的腫腳鹿之類,居住其中並無大礙。

如此一來,即便日後不再用於飼養兔子,也可轉作他用,比如養羊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兔子圈木棚的搭建過程顯得尤為便捷,關鍵在於樑子可以直接插入後方的土坡,極大地減輕了狼匠的施工負擔。

如今的兔子圈是由先前幾個小圈合併而成,規模已相當可觀,橫向寬度達到了二十米。

令人驚歎的是,狼匠與北一僅用了一天半的時間便完成了主體結構的搭建,目前僅剩下鋪設棚頂的工作。

棚頂的設計也別具匠心,除了基礎的一層竹子外,中間還巧妙地加入了一層稻草,顯著提升了防水效果,同時也減少了茅草的用量。

部落周邊的茅草資源本就有限,主要分佈在河岸兩側,數量並不充裕。

尤其是今年重建各類牲口圈時,已大量砍伐,現存資源所剩無幾。

後續還需對其他設施進行修補,並且要為冬季可能的大雪做好準備,以防房屋被壓垮後能有足夠的材料進行重建,因此必須節約使用茅草。

值得一提的是,稻草的使用效果相當不錯。

只要鋪設得足夠厚實,保暖效能極佳,而且數量充足,堆積如山的稻草尚未大量消耗。

此次正好可以多加利用,不僅用於房屋頂部的覆蓋,還可以鋪設在牲口圈內。

考慮到部落中牲口眾多,而獸皮資源有限,價格低廉且實用的稻草無疑是最佳選擇。

如今,留守部落的成員每日需挑回兩擔泥土,任務雖不繁重,但挖土過程卻格外耗時。

儘管他們留守在家,能完成這兩擔泥土的搬運已屬不易,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

待這些泥土積累到一定數量後,便會統一製作成土磚。

此時,夾雜其中的草料已逐漸泛黃,即便是用石刀也能輕鬆割取,相較於黃土而言,處理起來更為簡便。

兔子圈的規劃寬度僅略超兩米,這已是經過多次放寬後的結果,再寬則顯得有些奢侈。

每隔三米需築起一道牆,以抵禦冬季厚重的積雪,畢竟木棚的承重能力有限,主要還得依靠這些土牆來支撐,因此牆體必須建得密集些。

如此一來,兔子圈僅中間的土牆便需建造十一堵之多。

這主要是因為兔子圈寬度較小,不適合使用粗大的梁木,所用木料多僅大腿粗細。

相較之下,其他牲口圈的建造則寬鬆許多,至少無需如此密集的牆體。

十日後,首堵牆終於動工。狩獵隊與採集隊各留五人協助,畢竟部落中的青壯年人數有限,而築牆又是項耗費體力的活計,部落裡的人力顯得捉襟見肘。

黃土磚早在五天前便已製備妥當,經過連日晾曬,已然達到了使用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