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章 磚窯燒磚

確定了合適的粘合劑後,宋遙開始籌備磚窯的建造。

由於缺乏經驗,他不清楚建造一個穩固的磚窯究竟需要多少磚頭,只能秉持“多多益善”的原則。

畢竟,磚窯需經受二次燒製的考驗,一次成型能有效避免二次燒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均勻問題。

即便已找到相對理想的粘合劑,水分比例仍需反覆試驗。

究竟新增多少水才能確保最佳效果,使磚塊黏合得更牢固,這都需要宋遙不斷探索。

後續的燒製過程中,宋遙將備好的磚塊放入窯中,全程監控,力求獲取最精準的資料。

轉眼間,又一個多月過去了,部落已被深秋的氣息籠罩。

四周的樹木幾乎全都染上了金黃,氣溫也逐漸下降,尤其是早晚時分,不添衣幾乎難以抵禦寒意,宋遙甚至已穿上了長袖。

經過一個多月的辛勤燒製,部落內已積攢了一萬多塊磚頭。

為了儘快完成磚窯的建造,宋遙吩咐陶和瓷,只要部落沒有製陶的需求,便要四座窯同時開工,全力燒製磚塊。

四座窯每日至少能產出百餘塊磚,成果頗為可觀。

既然磚頭儲備已足夠,磚窯的建造也提上了日程。對此最為興奮的莫過於陶和瓷。

現有的土窯已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即將新建的這座窯,雖被宋遙稱為磚窯,但實際上不僅能燒製磚塊,其他各類物品也皆可燒製。

可以說,這座窯完全能取代土窯,甚至堪稱一個加大加固版的土窯,令陶和瓷充滿期待。

相較於土窯,新磚窯將更為堅固耐用,一次性燒製的物品數量也將大幅提升。

過去,部落中許多無法透過土窯燒製的器物,待這座磚窯建成後,便有望問世。

尤其是部落裡的水缸,受限於土窯的尺寸,最深不過五六十厘米,與其稱其為水缸,倒不如說是大號盆子,儲物能力有限。

宋遙計劃用兩天時間完成磚窯的建造。

第一天,他將集中精力打好地基,確保基礎穩固;第二天,則直接砌築磚窯,並用炭火均勻燒製一兩天,以確保黏土充分粘合磚塊,達到最佳效果。

磚窯的設計形狀與土窯相似,力求簡潔實用。

宋遙深知,初次嘗試不宜過於複雜,堅固耐用才是首要目標。

選址方面,磚窯緊鄰現有的土窯,幾乎貼著土坡而建。

這樣一來,新建的磚窯將擁有一個可直接從上方進入的入口,相比使用梯子更為穩固便捷。

尤其在運送物品入窯燒製時,能大幅降低陶器等易碎品的損耗,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磚窯的主體依舊呈圓柱形,但相較於之前的土窯,其規模顯然更為宏大。

土窯的直徑最多不過一米有餘,而眼前這座磚窯的直徑已擴充套件至三米,堪稱巨構。

其高度亦頗為可觀,達到了兩米有餘,幾乎是土窯高度的兩倍。

即便扣除底部燃燒室的空間,上方的有效高度仍足有兩米。

宋遙對建造工具的準備同樣一絲不苟。

此次磚窯的建造難度遠超以往土牆,技術要求也提升至全新層次。

因此,連工作凳也進行了升級,不僅高度增加,還備有不同高度的凳子,以確保每個人都能以最舒適的狀態進行砌牆作業。

負責和泥的依舊是陶和瓷,他們堪稱部落中對黏土掌控最為精湛的匠人。

憑藉一雙狼巧手,他們能精準感知黏土的細膩程度與水分含量,確保黏土始終處於最佳狀態,以便更好地粘合磚塊。

在砌牆的主力陣容中,宋遙帶領六名工匠並肩作戰。

他們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能心領神會。

其餘人員則負責遞送各類建築材料,整個團隊如同一臺精密運轉的機器,高效而有序地推進著磚窯的建設。

在築牆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莫過於地基的打造。

這絕非像搭建牲口圈那般可以隨意應付,尤其是磚窯的地基,必須採用雙份磚砌法。

除了主體結構的兩層磚塊,內外兩側還各增設了一層磚作為額外支撐,確保其穩固性無懈可擊。

當地基穩固奠定之後,宋遙安排大家稍作休憩,並趁機對地基進行了一番燒製。

考慮到後續還需堆砌大量材料,地基的堅實程度至關重要。

此次燒製並非深入處理,主要是為了加速黏土的乾燥過程,因此利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