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5章 糧倉

角落裡,用於存放糧食的空間顯得頗為侷促,僅有不到三十平方米的狹小區域,且頂部低矮,若要向上拓展顯然不切實際。

幸運的是,這片區域的地下並非堅硬的岩石層,反而非常適合挖掘半掩式的糧窖。

宋遙靈機一動,借鑑了古代華夏的糧食儲存智慧。

由於空間有限,部落清理出的場地呈長方形,寬約三米,長八九米。

宋遙深思熟慮後,決定將其分割成三四個獨立的窖穴,這樣一來,即便某個窖穴發生意外,也不會波及其他糧食。

糧窖的設計頗為巧妙,先向下挖掘一米多深的坑洞,再在上方用各類材料構築一米多高的圍欄,如此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間,儲存一萬多斤稻穀,這對部落而言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然而,稻穀的儲存最需警惕的便是防潮問題。

山洞內的環境並非完全乾燥,平日尚可應付,但一到陰雨連綿的季節,潮溼便成了大敵。

為此,宋遙與狼匠絞盡腦汁,竭力尋找防潮的良策,以確保糧食的安全無虞。

挖完後,宋遙不厭其煩地以火烘烤數日,直至坑內水分盡數蒸發。

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又向下深掘些許,確保至少十餘寸的土層均已乾透。

隨後,他在表層均勻塗抹了一層細膩的陶土,經過一番燒製,其質竟與陶器相仿,防水效果顯著提升。

此法乃是陶氏所獻良策,眾人皆知陶器之防水特性,雖無法與窯中燒製相媲美,但宋遙只求表層能略具疏水之效,便心滿意足。

坑底,宋遙精心鋪設了一層燒製而成的磚塊。

部落至今僅燒得兩千餘塊,為妥善儲糧,他可謂不惜工本。

每一糧窖需耗磚數百,除底部鋪就外,四周亦以磚塊環繞加固,以求穩固之極。

除卻底層磚石,其上覆以少能土碎塊與草木灰混合而成的防潮層,此乃防潮之關鍵所在。

二者皆為吸水佳材,稍遇水汽便即吸附,且宋遙又添入些許活性炭,以防異味滋生,確保糧窖內空氣清新。

宋遙打算用稻草鋪設地面,按照傳統做法,上面通常會再鋪一層席子。

然而,目前部落裡並沒有這種席子,倒不是做不出來,狼匠早就掌握了製作方法。

只不過,部落裡的夏天並不炎熱,大家習慣直接睡在地上,涼蓆似乎顯得多餘。

再者,製作席子實在耗時費力。

儘管工藝與編竹籃相似,但對竹篾的要求卻高得多。

篾條必須輕薄,毛邊處理也要極為精細,畢竟是人要躺在上面的,稍有毛刺便會扎得難受。

反覆權衡後,宋遙決定省去這層席子。

畢竟,部落裡的糧食消耗迅速,一萬多斤糧食聽起來不少,但這麼多張嘴吃下去,最多撐個大半年,節約點也頂多一年就能吃完。

等到明年,新稻穀又會入庫,只要多留意些,應該不會有問題。

宋遙琢磨著,既然部落裡稻草資源如此豐富,何不物盡其用?

幾十畝地的稻草早已盡數收回,除了編織些草繩外,似乎還未找到更佳的利用途徑。

宋遙心中其實早有諸多稻草妙用的構想,但具體操作還需親自試驗一番。

畢竟,這麼多稻草,總不能全當了燃料,倒不如多開發些用途,物盡其用總比一燒了之強。

他在厚實的稻草上鋪設了一層木板,這些木板間的縫隙已是部落工藝所能達到的最精細程度,大部分地方稻穀難以漏下。

至於那些實在難以處理的縫隙,也只能用些雜料稍作填補,雖略有瑕疵,但影響不大。

幸運的是,部落如今人手充沛,分工明確。一旦任務佈置下去,眾人便能井然有序地展開工作。每一層工序都有部落中最擅長的專人負責,宋遙對此亦是放心得很。

宋遙率領眾人耗時兩日,方才將三個三米見方的大坑挖掘完畢。

山洞內的土質比外界更為堅硬,尤其是表層,即便是部落中最不起眼的角落也異常堅固。

為了確保糧食儲存的適宜性,他們不能像以往挖捕野豬的陷阱那樣用水浸泡,只能依靠人力一點點鑿開。

好在眾人齊心協力,終於在宋遙預計的時間內完成了這項艱鉅的任務。

坑洞完工當天,狼陶和狼瓷便用調配好的陶土將坑壁塗抹均勻,隨後在中央堆起一大堆炭火,持續燃燒了一天一夜,才算達到了宋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