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章 麻線

最細的麻皮繩稍用力便會斷裂,而這種纖維線則堅不可摧。

忙碌了一上午,宋遙終於將所有纖維搓成了麻線,每根線大約一毫米粗細,這已是他的極限。

再細一些雖然技術上可行,但心裡卻沒底。

不過,這樣的粗細也算適中,第一次嘗試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實屬難得。

成線後本應進行絞團處理,但總共才兩百來根麻線,這一步驟倒是可以省略了。

接下來便是製作麻布的最終環節,只需將這些線按經緯順序排列,便能形成一塊布料。

宋遙記得,製作布料通常需要織布機,然而在後世,機器織布已佔據主導,手工織布機幾乎成了傳說中的物件。

即便博物館中偶有收藏,也難以有機會深入探究。

不過,若僅是排列出一小塊布料,單憑手工也並非不可行。

關於織布機的設計,宋遙深知需深思熟慮後再與狼匠商討。

否則,單提“織布機”三字,任誰都會感到茫然。

複雜的織布機自然難以在短期內完成,但若只是簡單的經緯織布機,經過一番細緻琢磨,未必沒有研製成功的可能。

若要讓部落順利製作出布料,織布機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所幸今年的麻已全部收割完畢,下一季的收穫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時間上相當寬裕,至少有一個冬天可以用來潛心研究。

在缺乏織布機的情況下,宋遙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方法。

他橫豎各固定兩根木頭,經線被兩根木頭繃緊,線與線之間留有微小的縫隙。

一百多根線排列開來,也不過十幾厘米的長度。

按照這種方式,這些麻線勉強能織出一塊手帕大小的布料。

橫置的緯線一端牢牢系在木條上,餘下的部分則需要宋遙逐一穿過排列整齊的經線。

儘管一百多根線看似不多,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極為耗時,尤其是每根線都必須交錯穿插,一根壓住另一根,如此反覆上百次才能完成。

每次最多隻能穿引十來根線,再多便難以掌控。

好在總量有限,否則單是穿線這一環節就足以讓宋遙感到崩潰。

儘管過程繁瑣,但每次十根的進度還算穩定。

經過一整天的辛勤努力,宋遙終於完成了這塊十六七厘米見方的手帕。

每一根線都經由他親手壓實,儘管所用麻線不算細密,但成品質量尚可,幾乎看不到透光的孔隙。

麻布雖不夠柔軟,卻也不至於硬邦邦無法使用,質感與部落中鞣製不充分的獸皮相近。

在炎熱的夏季,若實在缺乏合適的衣物,這塊手帕便能派上用場,勉強湊合著穿。

倘若能將麻線進一步細化,手帕的柔軟度想必會更上一層樓。

如此面積的麻布竟需耗費整整一天,這是宋遙未曾預料的。

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了搓線和佈線環節,而最終的穿線過程其實並未佔用太多時間。

宋遙推測,隨著技藝的精進,速度必定會有所提升。

何況,目前所用的僅是最原始的方法,若能借助織布機或其他工具,效率定會大幅提高。

宋遙對效率的要求並不苛刻,只需兩三天能完成一件衣服所需的麻布即可。

若進展過於緩慢,未免太過耗費人力。

總的來說,這一天的辛勞並非徒勞無功,至少驗證了用麻織布的可行性。

然而,若想提高效率,還需製作幾件合適的工具,單憑手工難以織出理想的布料,且速度緩慢。

最終,宋遙並未將這塊麻布據為己有。

主要原因在於四周拆下的線實在太多,若僅是一塊光禿禿的麻布,使用也無妨,但如此長的線被切割下來,實在太過浪費。

這些線切下後,長度最多不過二三十厘米,難以派上用場。

耗費大量麻料卻僅得這點布料,顯然不符宋遙的風格。

於是,他索性將麻布重新拆解,既然不捨得使用,不如繼續將其作為麻線利用。

如此細膩的麻線用於縫製衣物簡直完美,相較於粗獷的麻皮繩,它不僅更為纖細,還具備更強的耐用性。

宋遙剛將這些麻線分發給部落中負責製衣的婦女們,瞬間便引發了哄搶。

為了公平起見,宋遙不得不平均分配,每人約莫分得十幾根。

儘管數量有限,但四五人協作,也足以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