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無論是擊中動物還是人類,投石索所丟擲的石塊都具備驚人的破壞力。
與前兩種銳利武器不同,投石索依賴的是石塊的慣性和揮甩的力道,無論擊中哪個部位,其後果都極為嚴重。
哪怕是四肢被砸中,基本上等同於骨折,即便是皮糙肉厚的野豬也難以承受這股衝擊。
然而,投石索也並非無懈可擊。
若它真的完美無缺,也不至於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
其最大的短板在於精度——一旦距離超過二十米,命中率便大幅下降,只能大致鎖定一個範圍。
即便是部落裡技藝最為精湛的投石手,最多也只能將有效距離延伸至三十米,距離越遠,誤差範圍也越大。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點是,使用投石索對體力的消耗極大。
每次投擲都需要揮動數圈,投擲幾次後,手臂便會感到痠痛無力,必須稍作休息以恢復血液迴圈。
若連續投擲數十次,整日的胳膊都會處於麻木狀態。
總體而言,在當前部落的武器裝備中,投石索的表現無疑是相當出色的,這一點已在多次實戰演練中得到了充分驗證。
在三十米範圍內的靶標測試中,投石索與其他兩種武器不相上下,各有千秋。
然而,一旦距離延長至四十米,甚至更遠的五十米、六十米,其他武器便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標槍,儘管其殺傷力驚人,但三十米幾乎已是其射程極限。
相比之下,弓箭則展現出較大的提升潛力,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經過這次較量,大家對投石索的看法發生了徹底轉變,它幾乎是以一鳴驚人的姿態成為了部落的“明星武器”,堪稱出道即巔峰的典範。
隨著投石索逐漸融入部落的日常訓練體系,大家的遠端打擊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
十幾名投石索手齊齊向同一目標投擲石塊,其威力之大令人震撼,幾乎可以說,只要目標區域內有活物且缺乏有效防護,生存機率幾乎為零。
然而,面對移動目標的實戰考驗時,部落中的幾種遠端武器在精確度上均有所下降,尤其是投石索,由於缺乏實戰經驗,十次射擊中能命中一兩發已屬難得佳績。
然而,投石索已然在部落中普及開來。
幾個月前便著手製作的投石索,如今幾乎人手一件,只要不是手臂有疾,族人們都需操練此武器。
部落裡能夠投入戰鬥的成員已達到七十人之多,若這些人齊齊向同一方向擲出石塊,其威力幾乎無可匹敵。
儘管投石索堪稱部落中最強的遠端武器,但其練習難度卻不容小覷。
尤其在眼下這寒冷的天氣裡,揮動手臂進行訓練更是考驗人的耐力。
因此,族人們的訓練進展並不迅速,經過五六天的刻苦練習,才逐漸摸到了投擲的門道,終於能夠大致控制石頭的飛行軌跡。
不過,冬季訓練也有其便利之處。
投擲出去的石頭大多能被找回,落在雪地上清晰可見的坑洞,使得每次練習後失蹤的陶丸寥寥無幾,通常有八成以上都能順利找回。
這對部落陶丸的消耗而言,無疑是較為理想的狀態。
目前部落庫存的陶丸大約一萬有餘,依照當前的消耗速率,尚能維持一段不短的時日。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眼下的環境實在不宜挖掘陶土。
地表覆蓋著厚實的積雪,而積雪之下則是堅硬如石的凍土。
即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挖出陶土,一旦遇水,即刻凍結成塊;即便是勉強捏製成球狀,在這般低溫下也難以乾燥成型。
簡言之,此時製陶根本無從談起。
因此,節約使用陶丸成了當務之急,畢竟在春回大地、冰雪消融之前,庫存是無法得到補充的。
待到眾人對手感有了初步的把握,每人便可以分得一根專屬的投石索。
他們會參照先前練習用的那根,調整至最適合自己的長度,唯有如此,投擲時方能得心應手。
投石索的技藝非一朝一夕所能精通,宋遙對此心知肚明,故而不急於求成。
他每日與族人一同跟隨狼健等人勤學苦練,哪怕只是微小的進步,也足以令人歡欣鼓舞。
宋遙此前也曾有過短暫練習,因此上手頗為迅速。
經過十餘日的磨礪,他已能將陶丸投擲出相當遠的距離,只是精準度尚待提高。
在十米範圍內尚能勉強命中人頭大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