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章 譬喻品第三

就給自己授記了,在第十七品〈分別功德品〉更加殊勝。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這又是在讚歎《法華經》這個「如來藏」心地法門微妙。「微妙」就微妙在「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越是真理越簡單;「微妙」就微妙在明白這個道理當下解脫、當下成佛。

「於諸世間」:一切世間出世間。「為無有上」:沒有哪一個法能與《法華經》《楞嚴經》相比。「佛所悅可」:是一切諸佛所認可。前面講「三世諸佛守護之藏」,三世諸佛就是守護、看住一個《妙法蓮華經》,記好。「一切眾生,所應稱讚」:萬法沒有辦法不稱歎,因為萬法都是一個「一心三藏」,都是一朵「妙蓮華」。「供養禮拜」:你沒有辦法不供養,我們即使在搞貪嗔痴是不是也在供養啊?貪嗔痴是不是「我」啊?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我們怎樣自在選擇的問題。

所以,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統統包含其中,「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其它分別法你修一就是一,修二就是二;唯有《法華經》《楞嚴經》是「全性起修」,因為你明白了一切萬法都是「我」,以這樣的心來行一切法,就是對一切法的加持。

歸納為無分別不妨分別,分別不妨無分別。注意:圓頓大法,一粒微塵,一根草絲,無非一真法界;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乘」,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火」,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聞」,沒有哪一法不是「阿彌陀佛」;而所有的「阿彌陀佛」就是一個「阿彌陀佛」,所有的法都是一個法、都是一個念,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我們好好觀照做夢的道理。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明白這個道理,即為「得如是乘」。「日夜劫數」,就是從現在開始無量無量的劫數。「常得遊戲」,就是得到了自在。

藕益大師有解:「見道如日,無明尚在如夜。雖未盡惡,不落三惡」。師父講,見道之人最低保障線不落三惡道,就是參照藕益大師的說法。如果參照《法華經》《楞嚴經》的說法,那就不得了,那就是「阿惟越致」七地以上的菩薩,這是不含糊的。

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直至道場」就是《楞嚴經》講的,一直到成佛沒有委曲之相,不會打閒岔,也就是講見道之日起永遠不落三惡道;然後呢,透過修證一直到成佛,中間不會有退轉。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佛反反覆覆講:由於這樣的情況吶,你們是十方三世到處求啊!只有《法華經》吶,沒有其它法呀!我講的那三藏十二部經都是方便說啊!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今所應作,唯佛智慧:雖然先講你們是滅度了,那是方便說,安定你們的;其實你沒有滅度,僅僅是了脫了分段生死,還要了脫變易生死,才叫滅度。「今所應作,唯佛智慧」:現在應該所辦的就是回小向大,就是學《法華經》。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這裡的「若有菩薩」應該解釋為「作為菩薩」。「能一心聽」:「能」為「應該」,作為菩薩在大眾之中,應該一心聽聞「諸佛實法」,這個「實法」就是《法華經》。

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諸佛講了三乘無量法來教化眾生,其目的都是要為了引導到菩薩法。

若人小智,深著愛慾,為此等故,說於苦諦:這是逗機說法。有些人特別執著於名聞利養,這些人給他說「苦諦」。

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在苦中的眾生吶,明白了「苦」的真實因緣會產生法喜,此處強調佛講的這些因緣法也是真實,屬於「第二義諦真」,「第二義諦真」叫「俗諦」,「諦」也是真實,叫「俗真、第二真」。

如果講「第二義諦」,比如這明明是茶杯,你講這是個蘋果,這就不真實;按照「第一義諦」來講這是「阿彌陀佛」,要搞明白。

若有眾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暫舍。為是等故,方便說道。諸苦所因:這屬於苦集滅道第二諦,叫「集諦」。「不知苦本」,他不知道受苦的原因。眾生根機不一樣,所以下手的功夫也不一樣。

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第三諦」叫「苦集滅道」的「滅諦」,「滅諦」就是證到這個四果羅漢的果位,破除了貪嗔痴這些見思煩惱,破除了以後沒有依靠了,他自然歸於無漏清淨心。

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