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章 授記品第六

眾生。「金繩界道」是指法律、法規。這個「金繩」是比喻以佛法真理為法律、法規。「金」表真實;「繩」表約束管理、表準則。「界道」,「界」是把準則規範付諸實施。前面的「繩」表名詞,這裡的「界」是表動詞。動詞、名詞都是說道,是表以佛的教法、教規來規範國民的一切行為準則。

見者歡喜,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這裡都是指好的方針政策。「散眾名華」與「常出好香」是同樣的意思,起重複的作用,都是種種很好的管理處治方法和條例而公諸於眾。「種種奇妙,以為莊嚴」,「莊嚴」就是用國家的條例治理。

其地平正,無有丘坑,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心平則國土平,這個國土的眾生人人心地都很柔軟、善良、平等,所以人心平國土也平。我們娑婆世界之所以有高山大海,坑坑窪窪,乃至經常地震……就是由於眾生非常地頑固、性情非常暴躁而導致。現代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日益激烈的競爭,必然帶來大量地殺生。而我們在不知不覺殺一隻雞、殺一隻鴨,它那個強烈怨恨心、報復心已經注入了「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阿賴耶識。所以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次瘟疫的流行,就是由於非常普遍的這種殺生、這種資訊輸入我們的阿賴耶識這種程式而形成的果報。但是要想停止殺生、停止競爭,這種可能性有多大?我們只要想想家人是怎麼樣地固執,就知道眾生怎麼樣難度。佛法就是講真實的科學。所以這以上就是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心平國土平。講到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們要生慚愧心,要成就自己的「柔軟心、平等心」。

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這裡總結了「其地平正」就是因為這個國土的國民「其心調柔」,大部分都是菩薩眾。有的國土就是菩薩眾在那修行吶,前面講了即使有少數的魔眾、魔民,他也不調皮搗蛋,他能護持正法。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

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

「悚慄」是有所期望,又不便於出口。無非是看佛給摩訶迦葉授記了,他們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夠授記。但是在沒有授記之前等待授記,是不是很激動啊?就跟做一筆生意一樣,我們已經知道要發大財,已經成就了,但在錢到手之前,這個心裡是不是有點急啊?一樣的道理。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大雄猛」是形容佛之威德。「諸釋之法王」是指「緣因佛性」。佛當年是在釋迦族淨飯王宮示現太子悉達多,以顯示出他的真實性。「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講白了就是求你老人家給我們授記。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想得到「授記」,不要理解為貪圖名聞利養,修行人向佛請法,看看自己到了什麼境界,這是一種正常的法喜。「見為授記」,就是能夠得到授記。「除熱得清涼」,「熱」屬於一種煩惱,他有一種祈求。

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打這個比喻很形象。肚子很餓了,看到人家擺了一桌飯菜,明明知道是給自己擺的,但是主人不講「大家吃吧」,他不好意思動手。他明明知道要得到佛的授記,但是總要佛講了以後才能算數。

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憂懼」,這個心態比較複雜,並不是怕佛講的這個是不是假的?是不是糊弄我的?「憂懼」是講在沒有宣佈之前,他心裡不踏實。

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在佛面前他也顧不得許多了。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