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章 安樂行品第十四

。「琥珀」:是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後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我們有時看到一種化石裡面含藏蝴蝶或昆蟲。內外通透。那是不是不二法門啊?它沒有任何間隙,裡外是一體。「象馬車乘」,是比喻一切法門。「奴婢」,是比喻神通法力。「人民」,是比喻有漏的善法。「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國王的髻中明珠是顯示其莊嚴相,它是權威的象徵。如果賞賜的話,文武百官心裡就要起種種的誤解、猜測。這個「寶珠」舉足輕重。這裡是比喻《妙法蓮華經》不到時機成熟,不能輕易地開示。用這種辦法來讚歎《法華經》,在其它經典是沒有的。佛幾乎使用了一切的手段把《法華經》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王諸眷屬」,這是比喻佛的諸弟子大眾。「必大驚怪」:小乘人承受不了;初發心的菩薩聽了以後心裡也感到吃驚。如果是這樣的話,會適得其反。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盤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這裡以法合喻。前面打比喻,這裡說法。文殊啊!我也是這樣,用戒定慧種種的辦法「得法國土」。「得法國土」是佛自利之德,成就了我的法身功德。

王於三界:是佛成就以後示現於世間來教化眾生。這個「三界」,此處觀照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三個法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這裡的「魔王」可以分別對照為「同居土的見思惑、方便土的塵沙惑、菩薩土的無明微細惑」。

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賢聖」,在講《法華經》之前,我們只能把它說為前七種方便;如果講成「三賢十聖」的話,那十地的菩薩早就是受持《法華經》的大菩薩了。「與之共戰」就是講前面的三種魔王、三種煩惱。

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根力」是五根、五力;「禪定、解脫」是四禪八定,「解脫無漏」——四禪八定就是八解脫。但四禪八定包括滅盡定,滅盡定是屬於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所以從小乘果位到人天福報,叫「諸法之財」。

又復賜與涅盤之城:「涅盤之城」就是前面〈化城喻品〉講的,包括阿羅漢的涅盤城,包括通教、別教的涅盤城,各自的境界都不一樣。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佛在一步一步引導。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就是講《法華經》的機緣還沒有成熟。佛講其它任何經典,從來沒有這麼賣關子。《法華經》從第一品開始,再三講《法華經》機緣沒有成熟,不能隨便講。可是這個說法反而被一些人誤解,錯用了心——「佛都講《法華經》不能隨便講,機緣不成熟不能講啊!我們怎麼可以隨便講《法華經》呢?」——這種誤解可深了。佛之所以這樣講,就是告訴我們《法華經》難得;既然是這樣,既然你們已經得到了,你怎麼可以放下啊?如果按照有些人說的,先小法、中法、怎麼怎麼,他永遠都是這個次第。他以此作為藉口,來拒絕大乘法。

今後再遇到人說機緣沒有成熟,告訴他:「在兩千五百年之前就已經成熟了!從佛開講起到現在,我們不應該停止。我們沒有理由停止,沒有權利停止!」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這就是表示講《法華經》的機緣成熟。

如果國王對那些功勞特別大的人,你不把這個寶珠來獎給他,不足以安定天下。這是舉足輕重的問題。所以佛在法華會上這個時候公開宣示。

五陰魔:就是《心經》講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障礙我們證涅盤。「五蘊」色身是一種痛苦,是一種魔障。本來我們的清淨心自在無礙,就因為這五蘊而受束縛。這是陰魔啊!你不要當成我。煩惱魔,苦因是什麼?「我見」,諸邪知見——貪嗔痴慢疑,這些東西就是「煩惱魔」。死魔:就是死亡。死亡是一種痛苦,死亡以後還要受報。明白了有佛可做,有阿羅漢果位可證,證到了「滅諦」這種果位,我們才能離開「死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