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瞭然。「種種性」,為過去世的種性。像種子一樣,也叫習氣,在「五蘊」裡屬於「慢我」,是過去無量劫中的我跑到今天。你在唐朝怎麼長,在秦朝怎麼短,在大通智勝佛時怎麼好,在迦葉佛時怎麼壞,都是我們的「種種性」。
從這個總體因緣和合,佛就能知道你未來一世、二世及無量世的事情。就像我們看到一粒種子下到地裡,就知道一個月以後要發芽,兩個月以後就要長出根、莖、葉,三個月以後就要開花,四個月以後就要結果。憑這點智慧,我們都能知道未來。佛對一切萬法的未來都知道。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你過去的「種種性」。為什麼我們在夢中預見的未來的事就能成就?因為那已經成為定局,並不是你夢到才有。你夢不到是不是也有啊?因為我們在夢中啊,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已經停止活動,相對而言我們的心比較清淨,這個時候就是個獨頭意識,它有可能與我們的本來面目來溝通。這是一種智慧,叫「宿命通智慧」。它會告訴你自己,或者別人兩個月以後或三年以後會遇到什麼事情。師父到許多地方講經,有些居士提前一年、兩年、五年,還有提前八年,在夢中就看到師父講經。這是不是都是過去的「種種性」啊?而且這個是不是過去「種種性」都有具體的計劃、安排呀?
「種種欲」,指現世的習氣,用「眾生濁」來講,這叫「見我」。當我們知道了「種種性」,要把住當下。今生修得更圓滿,是不是就是未來的種性?是不是就可以帶到未來世?世出世間一樣,計劃趕不上變化,佛法裡講因果報應是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講,他一點點都不能改變。為什麼?他無始以來的種種習性決定他成就什麼樣的人;但是對百分之一的人是講「因緣果報」,這個「緣」就是變數,就是「種種欲」。你抓住現前當下,這是最關鍵。只有少數有智慧的人能抓住當下,把整個無量劫以來的「計劃」全部推翻。至於過去的債務,沒有關係,轉變為教化眾生的緣分,我來還債,是不是啊?聽聞「如來藏」之法,「八識田中強者牽」,當下把你牽到佛土來,不需要等到臨終之時。
「種種行」,就是造業,這是造的現業。如果前面的「種種性」叫業的話,那叫宿業、過去業。「種種欲」,有慾望。這個慾望是意業。「種種行」,是造口業和身業。「種種憶想分別」,是進一步造意業。前面「種種欲」是作為意業的種子,有了意業以後再去變本加厲妄想,就業上加業。
「欲令生諸善根」:佛從「種性、種欲、種行、種種憶想分別」這四個角度來觀察眾生,來方便引導。那麼對於有些人講他過去世的事情,是不是從「種性」上下功夫?那對有些人講現在應該怎麼辦,是不是從「欲、行」和「憶想分別」下功夫啊!
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三藏十二部經就是種種說法,包含無量法門。「未曾暫廢」,時時、事事、處處無非諸佛法身真常,一塊泥巴團、一根草絲草葉、一片風、一滴雨盡是諸佛廣長舌,只看你懂不懂。你頭上冒一滴汗就是諸佛廣長舌在說法,你這滴汗怎麼來的?你可能講它是從皮肉裡流出來的。那皮肉裡流出來,它能不能永遠像那泉水洞一樣流個不停啊?那個汗水是怎麼來的?一定是真心變現出來的。世間法都在證明。急得滿頭大汗,有沒有一個人身上一天到晚在流大汗?沒有啊!在沒有流出來的時候,汗在不在心裡呀?在!那在心裡它有沒有形相啊?沒有。這一滴汗是不是諸佛在說法呀?諸佛廣長舌停止了沒有?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只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三句話不離本行,往往就給你來個畫龍點睛。這裡又是個「如是我」。如果粗心大意的人來講,「如是我」嘛,就是佛講吶,就是這個情況啊!我成佛以來這麼長時間。實際上這個「如是我」是不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沒有哪一個人不是法身佛,沒有哪一個人不是釋迦牟尼佛,這是真的。只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放下我執,破除煩惱習氣,究竟圓滿成佛的時候,你知道:「啊,我就是釋迦牟尼啊!」「我就是那一個牛魔王啊!」「我就是那個小老鼠啊!」你這個時候才能真正證得萬法同體。這就是「如是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恢復到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
壽命無量阿僧只劫,常住不滅:佛現身說法來幫助法會大眾成就無生法忍。
因為在前面已經有舍利弗等這個因緣。佛講舍利弗這些人在二萬億佛法中受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