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鋸條和錘子,開啟異能後,用記號筆在青磚上面劃了幾道線,然後拿起鋸條就鋸了起來;經過三人連番倒班,終於將青磚的一頭給鋸了下來,露出了裡面,一個用牛皮包裹著的異物出來。
看到青磚裡面,居然藏著東西,郝運來和夏胡友都是,一臉驚呆的看著夏健。
夏健絲毫不理會,兩個人目瞪口呆的樣子,拿起錘子開始沿著青磚一側,輕輕地敲打著,隨著青磚邊緣的碎裂,裡面被牛皮包裹著的異物,全部展現在三人面前。
這是一個比青磚略窄,但長度卻只有青磚,三分二大小的器物;時間緊急,夏健來不及思索,直接拿起桌子上的剪刀,三下五除二將已經硬化的牛皮,給一層層剪斷拆掉,裡面又是一層用塑膠布,包裹著的牛皮紙,拆掉最後一層軟紙後,露出了裡面物件的最終面目。
“硯臺?!這個硯臺怎麼會放到青磚裡?它是怎麼放進去的?放的如此隱秘,肯定是好東西,小健趕緊將這個硯臺拿出來,看看是誰用過的。”郝運來驚呆地看著從青磚裡,摳出來的硯臺,焦急的說道。
“瞧你沒出息的樣子,要想在磚頭裡藏東西還不簡單,先從磚頭裡挖個洞出來,把東西放好後,再從外面將磚頭給堵上就行了,實在不行外面在抹一層灰膏,然後再刷點和磚頭顏色一樣的油漆,就這麼簡單。”
夏健一邊說著,一邊將硯臺拿在了手裡,仔細端詳起來。
這個硯臺是長方形,硯面平坦緩緩斜下至墨池,而在墨池中,浮雕著一個像烏龜模樣的動物,在它身上還揹著一本書籍;這隻烏龜龜首右顧,作騰波蹴浪之勢,腹下有波浪相襯;硯臺邊緣處刻 有紋路,最下端無堵。
硯臺背面中央位置,用篆書刻著四個字“瑞發文明”;而在硯首壁上還用楷書刻著一些小字,夏健從桌子上拿起放大鏡,舉著看了起來,上面寫著:“下岩石壁,誰割紫雲;墨池黝漬,龍香 氤氳;刻作洛負,圖書之祖;傳說有云,事不師古;君子之道,闇然 日章;出諸久,刮垢磨光;著書習字,均非我事;慎茲絲綸,惕乾 永志。”落款為“乾隆戊戌(1778)御銘”,旁邊並鈐“古香”“太璞”二印。
看到這裡,夏健不明就裡,直接將放大鏡遞給了郝運來,讓他仔細檢視。
過來良久,郝運來這才喘了一口粗氣,心情激動地看著夏健,哆嗦著說道:“這、、這是宋洛書硯啊!據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塊,怎麼這裡還有一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