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乾國廣袤的版圖之上,風雲正劇烈翻湧。此時,天下局勢錯綜複雜,各方勢力逐鹿中原,而河東道,這片位於黃河以東的廣袤土地,正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關鍵戰場。
河東道節度使王孝傑,身著滿是血汙與塵土的戰甲,立於城頭,目光堅毅而決絕。狂風呼嘯,吹得他的衣袂獵獵作響,可他卻似一尊雕塑般巋然不動。他深知,自己所肩負的使命重於泰山,河東道對於女帝而言,乃是重中之重。這片土地,宛如一座堅固的壁壘,一旦崩塌,女帝的勢力將再無緩衝之地,直接暴露於敵人的兵鋒之下。
為了全力守護河東道,王孝傑憑藉手中節度使的權力,果斷地將河東道其他州府的駐軍大部分調離,把他們集中部署在自己認為的關鍵防線之上。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便是以一己之力,抵擋兵部尚書王大龍所率領的如狼似虎的進攻之師。在他身後,是一群同樣神情堅毅的將士,他們雖歷經戰火洗禮,疲憊不堪,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忠誠與無畏,卻絲毫不減。
而此時,在距離王孝傑所在城池數里之外的一處高地上,兵部尚書王大龍正騎在一匹高大的戰馬上,俯瞰著這片大地。他面容冷峻,目光如鷹隼般犀利,正思索著破敵之策。王大龍,這位在軍中以足智多謀著稱的將領,深知眼前的王孝傑絕非等閒之輩。面對王孝傑的嚴防死守,他心中明白,一味地使用武力強攻,只會造成雙方無謂的傷亡,且不一定能達成收復河東道的目的。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王大龍心生一計。他決定先從內部瓦解敵人的力量。於是,他精心挑選並整編了一批當地士兵。這些士兵自幼生長在河東道,對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每一處鄉情都瞭如指掌。而且,他們大多能言善辯,有著過人的口才。王大龍將這些士兵召集到營帳之中,親自對他們進行訓話,詳細地闡述了當前的局勢以及此次勸降任務的重要性。
“諸位兄弟,如今天下大亂,各方勢力紛爭不斷。我們肩負著恢復李姓江山正統的重任,河東道乃關鍵之地。你們對這片土地熟悉,此次前去勸降,務必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明白歸順才是大勢所趨。”王大龍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言辭懇切地說道。
這些士兵們領命之後,便分成數支小隊,深入到各個州縣的敵方陣營之中。他們每到一處,便找到當地駐軍的將領,開始耐心地勸說。他們先是講述瞭如今天下局勢的變化,分析了女帝勢力的逐漸衰落以及李姓江山正統的號召力。接著,又誠懇地向這些將領闡述了歸順之後他們所能獲得的好處,諸如保全身家性命、繼續為百姓謀福祉等等。
在一處名為安寧的小城,勸降小隊遇到了一位有些猶豫的駐軍將領。這位將領名叫張猛,他看著眼前這些言辭懇切的同鄉,心中不禁泛起了波瀾。勸降小隊的隊長李二柱,深知張猛心中的顧慮,便進一步說道:“張將軍,您我都是這河東道的兒女,如今這天下大亂,百姓苦不堪言。跟著女帝,這局勢已然愈發艱難,而李姓正統才是順應天命。您若歸順,不僅能避免這小城遭受戰火塗炭,還能為自己和兄弟們謀一個好前程。”
張猛在營帳中來回踱步,心中權衡著利弊。最終,他長嘆一聲,說道:“罷了,我也不願看到這小城的百姓生靈塗炭,我願歸順。”就這樣,在李二柱等人的努力下,張猛帶領著安寧城的駐軍,選擇了順應大勢,歸順了王大龍。
像這樣的場景,在河東道的各個州縣不斷上演。憑藉著勸降小隊的努力,竟成功勸降了一部分州府駐軍。這些駐軍在權衡利弊之後,紛紛放下武器,歸順了王大龍,為他的軍隊增添了不少力量。
然而,並非所有的州府駐軍都願意輕易投降。在河東道的重鎮平陽,駐軍將領趙虎便是一位態度強硬、堅決抵抗的人物。趙虎出身行伍,對女帝忠心耿耿,他聽聞有勸降之人前來,當場便將其轟出營帳,並下令加強城防,準備與王大龍的軍隊決一死戰。
王大龍得知趙虎的態度後,並未動怒,反而早有準備。他深知,對於這樣的頑固勢力,唯有武力才能讓他們屈服。於是,他派遣麾下得力將領楊凌和李卓,帶領精銳部隊,在火炮部隊統領袁剛的配合下,向平陽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袁剛所率領的火炮部隊,乃是王大龍軍中的王牌力量。那一門門火炮,皆是軍中工匠精心打造,威力巨大。火炮的炮身黝黑髮亮,在陽光下閃爍著冰冷的光芒,宛如一頭頭猙獰的巨獸,等待著發出致命的怒吼。
當進攻的號角吹響,楊凌和李卓身先士卒,騎著高頭大馬,揮舞著手中的長刀,帶領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