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章 魈的目的

越是寶貴的事物,就越是要小心的愛護,這是人之常情。

在魈的心中,身懷業障,擅長殺戮的自己,是不祥的,是汙穢的。

而若靈只是個剛誕生沒多久的孩子。

她純淨,善良。

若靈對他越好,散發出的光芒越亮,魈就越是不願與她接觸。

因為他不願意讓自己的業障汙染了孩童純淨的心。

若靈是他的晚輩,就像是一個無瑕的寶玉,他想要遠離她,保護她。

畢竟,她喊他一聲魈叔,還大老遠跑來關心他的身體

她真的把他當做家人去尊敬。

那他又怎麼能去汙染這個孩子。

當然,魈之所以躲著若靈,和他冷淡疏遠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

若靈學過一點心理學,她所知的心理學知識和理論有兩種。

一種是因果論,一種是目的論。

什麼是因果論,什麼是目的論?

打個比方,一個長期受到霸凌的孩子,性格內向,不想出門,整日在家。

那麼,過往遭受到霸凌的經歷便是【因】,而現在性格內向,不想出門,就是【果】。

因為以前遭到了霸凌,導致他膽小內向,不想出門,這就是當前比較被主流接受的【因果論】。

如果以因果論來解釋魈的行為,那麼就可以說,他是因為從前的經歷,導致了他現在性格冷漠,不願與人接觸。

但因果論也有弊端,它認為,當下你是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過去的經歷。

而過去無法被改變,所以現在的你也很難再改變。

而目的論,則與因果論完全相反。

目的論有個很經典的例子叫【18度的井水】。

井裡的水無論何時都是18度,但夏天喝井水,會覺得清涼,冬天喝卻會覺得寒冷。

水還是那個水,不同的季節喝,卻是不一樣的感受。

經歷也是如此,經歷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賦予經歷什麼樣的意義。

同樣是遭受欺凌與孤立,十年後,有的人仍舊抑鬱寡歡,難以釋懷。

而有的人,卻是啞然一笑,因為這段被欺凌的經歷,讓他早早的就學會了與孤獨對抗。

因為吃過苦,才會珍惜糖的甜。

因為那段被欺凌的經歷,當他在遇到真摯的友誼後,才會覺得如此幸福與甜美。

說回原來的話題,什麼是目的論?

還是拿被霸凌的小孩舉例。

因果論認為,被霸凌的孩子是因為過去的經歷,導致了現在的內心。

但目的論則認為,這個孩子的目的,就是不想與人接觸,所以才以內向作為藉口。

什麼意思呢?

簡單說就是,這個孩子,他其實內心是渴望得到關愛,渴望得到友誼的。

但是,他害怕自己再被他人傷害,害怕自己付出了真心卻得不到回應。

所以,他以從前的經歷,為自己編織了一個【遭受霸凌的內向孩子】的身份。

他的【目的】是不使自己再受到霸凌。

而有了這個【遭受霸凌的內向孩子】的身份後,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把自己封閉起來。

這樣,他就不會再與人接觸,就不會再受到霸凌,不會再害怕遭到背叛。

誠然,封閉自己很痛苦,但相比於有可能再度遭受傷害,還是封閉自己更好。

這個孩子想要改變,但他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氣,對他而言,雖然當下很痛苦,但相比於未知的未來,還是維持現狀容易一些。

如果以目的論來看待魈的話,其實可以更好的理解魈這個角色的行為。

魈在從前也是有不少夥伴的,小夜叉銅雀是他的朋友。

浮舍、伐難、彌怒、應達,四位仙眾夜叉,更是與他情同兄弟姐妹,是他的家人。

魈曾經也有值得託付的親友,他也曾有過安心與快樂。

但這些家人和朋友,卻都因【業障】而死。

毫無疑問,過往的經歷會讓魈格外的重視與這些家人朋友的情感。

可也正是因為太過重視他們,當他們一個個死去的時候,魈也會更加痛苦。

作為最後的夜叉,魈親眼目睹了自己最珍視的家人和朋友一個一個的死去,他應該很痛苦吧?

作為世上僅存的夜叉,他一定很孤單吧?

所以,現在我們就能理解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