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日子一如既往,趙青雲忙碌於整理經史文獻、起草皇帝御用文章。看似簡單枯燥的工作,卻是每一位進士進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明白,在這座表面安靜的院中,隱藏著無數未來朝堂的中堅力量。而他,正試圖在這其中尋找一線希望。
這天午後,趙青雲剛整理完一卷大明會典,正欲稍作歇息,陳遠之忽然走近,壓低聲音說道:“趙兄,午後不忙,我們去東街茶樓坐坐吧?”
趙青雲心中一動,臉上卻不動聲色,微微一笑:“陳兄相邀,自當應允。”
兩人約定好時辰,分別離開書房。趙青雲回到自己座位,心頭暗自思忖:“陳兄此邀,想必另有深意。看來,他或許已有所決定。”
東街的茶樓不大,二樓靠窗的位置擺著一張方桌,陽光透過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陳遠之早已在此等候,見趙青雲上樓,忙站起招呼道:“趙兄,請坐。”
趙青雲微微點頭,坐下後環顧四周,見周圍並無熟人,才笑道:“陳兄請我來此,想必有話要說?”
陳遠之端起茶杯輕抿一口,隨即放下,神情複雜地說道:“趙兄,你我同入翰林院,算是同窗同僚。這段日子與你共事,心中頗有感慨。你心存百姓,對朝堂之事敢言敢為,讓我欽佩。”
趙青雲微微一怔,隨即笑道:“陳兄過譽了。我不過是盡綿薄之力,希望能為百姓謀些福祉罷了。”
陳遠之苦笑一聲,語氣低沉:“但這朝廷的腐敗與權臣的肆意妄為,你我二人又能改變多少?趙兄,你可知我為何猶豫不決?”
趙青雲正色道:“願聞其詳。”
陳遠之嘆了口氣:“我的父親乃禮部侍郎陳崇道,雖無實權,卻也身在官場多年。他曾告誡我:為官之道,在於保全自身。如今張維平一黨如日中天,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
趙青雲眼神微動,語氣真誠:“陳兄,令尊之言雖有道理,但若人人都選擇保全自身,朝廷何時才能清明,百姓何時才能脫離苦海?”
陳遠之眉頭緊鎖,陷入沉思。片刻後,他抬起頭,目光復雜地看向趙青雲:“趙兄,你是否真有把握,與那張黨一爭高下?”
趙青雲目光堅定,聲音沉穩:“我無法保證成功,但若不試,便永無可能。”
陳遠之聞言,神色微動,似有決心,但終究沒有表態。他端起茶杯掩飾內心的掙扎,而趙青雲則沒有再多言,耐心等待對方的回應。
第二天清晨,翰林院內,趙青雲正伏案書寫,一封信箋悄然放在了他的書桌上。他抬起頭,見不遠處的陳遠之微微頷首,隨即轉身離去。
趙青雲拿起信箋展開,只見上面寫著幾行小字:
“趙兄所言,令我深思。我雖無大志,但願助君一臂之力。若有事相托,儘可言明。”
趙青雲握著信箋,嘴角浮現一抹笑意:“這陳兄,終究還是邁出了這一步。”
與此同時,張維平府邸內,幾名心腹幕僚正在議事廳中低聲討論著。張維平負手站在廳堂中央,眉頭微皺,顯得心事重重。
一名幕僚上前稟報道:“大人,這些日子翰林院內有些風聲傳出,說是新進的趙青雲與陳遠之等人來往密切,似有異動。”
張維平冷哼一聲:“區區翰林院的小卒,能翻出什麼風浪?不過是些書生意氣罷了。”
另一名幕僚謹慎道:“大人,雖如此,但趙青雲乃沈正華一系,與徐子謙關係密切,若不早作防範,恐怕日後會成為隱患。”
張維平思索片刻,緩緩點頭:“此言有理。傳我命令,盯緊趙青雲的一舉一動,但不可輕舉妄動。”
幕僚齊聲應諾,迅速退下。張維平目光陰沉,低聲自語道:“想與我鬥?那就讓你們見識見識,什麼叫朝堂權術。”
趙青雲將陳遠之的信箋收好,神情複雜。他既感到欣慰,又隱隱生出幾分憂慮。陳遠之雖表態支援,但翰林院中的局勢錯綜複雜,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燒身。而他的一舉一動,恐怕早已落入張維平的眼中。
當日午後,沈正華如往常一樣召見趙青雲談話。兩人在書房中坐定後,沈正華拿出一份朝廷文書,低聲道:“青雲,這是今日內閣剛頒佈的旨意,張維平提議成立‘京師城建司’,表面上是為了修繕城牆、治理水利,但實際是以此為藉口,大肆斂財。”
趙青雲接過文書,快速瀏覽,心中一震:“先生,張維平如此明目張膽,朝堂中難道沒有反對之聲?”
沈正華冷笑一聲:“反對之聲自然有,但都被他以‘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