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p;&esp;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和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決定了簡謹儀作為教師職業發展的特殊性,特別在教師的職業操守和職業素養方面有著更嚴格的訓練。
&esp;&esp;在多元族群社會,種族間的文化、宗教等敏感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極容易演變成政治事件,因此對教師的言行和訓練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esp;&esp;按照馬來西亞實行的教育要求,無論是華文小學抑或是華文中學的師資,都必須瞭解馬來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
&esp;&esp;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尊重馬來族文化的華裔子弟。《伊斯蘭教文明》成為師訓學院的必修科目,許多教師培訓也是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
&esp;&esp;然而,華文學校的教師培訓卻沒有融入華人文化,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esp;&esp;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馬來西亞華人需要熟練掌握叄種語言才能更好地在居住國生活,所以華文教師也必須掌握這叄種語文,即華文、馬來語、英語。這不僅對於教師們是一種負擔,對於學生也同樣是。
&esp;&esp;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她那會兒還能去臺灣交換學習,到南洋大學深造,接受高等教育,但對於現在的華人就困難很多了。
&esp;&esp;馬來西亞境內不允許華人創辦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被迫關閉後,就近的出國深造途徑也少了一條。在馬來西亞嚴格限制華人學生的出國條件後,有錢的家庭會送學生赴歐美深造,而多數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華生都選擇去臺灣。
&esp;&esp;比起大陸,臺灣和馬來西亞的關係更加密切一些。
&esp;&esp;一方面,獨中生赴臺留學不受馬來西亞政府限制,另一方面,臺灣當局秉承著“無僑教則無華僑”的理念,為了發展海外華文教育,給馬來西亞的華人學生們提供了多種優惠政策。
&esp;&esp;吉隆坡還設立了領事館,主要工作專案就是協助華人學生到臺灣深造,在1957年至1974年間,到臺灣唸書的僑生,幾乎有一半是來自馬來西亞。
&esp;&esp;這批留臺生也是獨中的中堅力量,簡謹儀有很多同事是臺大和師大畢業的,大家提起臺灣,都有著很不一樣的感情。
&esp;&esp;今天還有同事和她說起臺灣的小吃蚵仔煎、薑母鴨等等,她笑說上次去臺灣已經嘗過了,味道不錯。
&esp;&esp;下班和同事告別後,簡謹儀坐上門口徐謹禮安排的接送車回家。
&esp;&esp;簡謹儀回家後時間尚早,四點都沒到,手裡拿著之前家裡留下的報紙在做剪報,邊看邊回憶梳理一系列事件,做到一半剛好聽見徐謹禮在書房外敲門的聲音。
&esp;&esp;這是他以前當哥哥的時候留下的習慣,凡是進簡謹儀所在的房間都會先敲門。現在結婚之後,雖然他進臥室不會再敲門,其他情況下仍沒改過來。
&esp;&esp;簡謹儀走過去開門,徐謹禮過來叫她一起下樓吃晚飯。
&esp;&esp;徐謹禮不出差的情況下,他們倆的生活都很規律,簡謹儀只有週末會去一趟簡若英那裡,平常都留在這。
&esp;&esp;不過,現在她也有點不想去,因為結婚後簡若英一直唸叨著想要當外婆。母親很喜歡小孩,她知道,她也喜歡,但是徐謹禮沒有提過要孩子的事,簡謹儀也沒好意思催,就一直拖著。
&esp;&esp;不過試探一下,總是可以的吧?
&esp;&esp;簡謹儀看著給她盛湯的徐謹禮,接過之後,舀起瓷勺抿了一口,裝作很隨意地問:“哥哥,你覺得我們什麼時候生孩子合適啊?”
&esp;&esp;徐謹禮沒想到她會說這個,挑挑眉:“這件事得看你,畢竟要辛苦的人是你,所以你想什麼時候要,那就什麼時候再說。”
&esp;&esp;簡謹儀想過很多次,家大業大的情況下,男女無所謂,但肯定得有一個繼承人。還有一個原因,她不想便宜了還有財產爭奪權的徐瑾年。
&esp;&esp;徐瑾年雖然要改姓獨立,但是到了關鍵時候,家裡還有他爭奪的餘地,這樣品行不端的人還有錢,簡直就是個大麻煩。
&esp;&esp;徐謹禮想得要簡單一點,他因為父親頻繁搞婚外情的緣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