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九月,大明五軍都督府多次上書朱由檢,言京營弊,奏陳京營多年來武備鬆懈,戰鬥力嚴重不足,已不足以擔當守備京師之重任,請求陛下重塑武備,整頓京營。常年不上朝的崇禎帝朱由檢在收到上書後深受觸動,感嘆武勳們恭忠體國,遂召集內閣大臣於皇極殿議京營改革事。內閣眾臣對於武勳們改革京營的提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援。
訊息傳到朝中,眾臣紛紛,對於京營的情況,朝臣們心裡門清的很,對於改革京營鼎力支援的同時,紛紛請奏,攻訐武勳集團。
御史梁清標上書言:如今京營之亂象,兵源上無兵可用——“皆詭寄靡餉,無一人可用,蓋甲鬻於乙,乙鬻於丙,更易不知凡幾”相互頂替託名,若有戰,根本無人可實際參戰。有計程車兵竟然可以追溯到嘉靖隆慶時代,簡直明代版冥府神兵!而從軍的實際人員呢?“非市井遊手,即勢宦蒼頭,從無紀律”。軍隊成分非常差,根本無法維持正常軍事訓練活動。武官作為軍隊的直接統帥,經常剋扣各種名目的軍費軍餉,以至於“支糧則有,調遣則無”。也就是說,軍餉會按照規定發放,但是實際卻沒有這個人,軍餉落入將領私囊。更有甚者,名將郭英之後郭勳竟然將騎兵戰馬草場租借出去以獲利潤,使得部隊戰馬無從補給。
而實際在營的部隊,也時常領不到軍餉,因為“口食不給”、“以相保寢食而已”,士兵素質極為低下,往往面有菜色、不能穿戴甲冑,騎兵也“上馬亦不能揮鞭而駑馬”。
概言如今京營已是積重難返,京營改革勢在必行,但亂世用重典,改革京營非下重手段不能成,而京營積弊如斯,武勳們所在的五軍都督府難辭其咎,若是繼續由武勳集團人員組織改革,勢必無功而返,力主由朝廷選派人員,傾力整頓,嚴加訓練,方能使京師三大營恢復永樂大帝時的榮光。
因為崇禎不上朝,朝臣們紛紛以此為契機,上書抨擊,攻訐,彈劾武勳集團。英國公張之極,成國公朱純臣,定國公徐允禎,恭順侯吳惟賢等等都成為了文官集團的攻訐物件,甚至連皇帝老丈人嘉定伯周奎都被人上書彈劾,每個人都被羅列出了罪狀,只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而已。
而武勳集團收到攻訐後,也不示弱,紛紛收集,列舉出朝中眾臣的黑料,上書彈劾。內閣諸位大臣也在其列。
朝中兩派在整個九月互撕,爭鬥愈演愈烈,而朱由檢此一直都沒有選擇上朝理事,對攻訐的奏摺也是一律留中不發,每每都是透過內監傳遞訊息,而自己卻是端坐釣魚臺,一邊冷眼旁觀,一邊努力推進其核心勢力名下產業的快速發展。如讓鞏永固控制的皇家商行全力配合織造局趕製禁軍們過冬的棉衣,並且低價拋售玉米,紅薯給老百姓;讓侯恂在入冬前抓緊安排人員和物資入陝支援,一旦冬季來臨,這些物資入陝成本無疑會大大增加;讓孫承宗控制的皇家兵工廠加緊趕製新式武器裝配新軍;讓宋獻策,侯恂抓緊配合,敦促糧食加工廠抓緊時間囤積軍糧。等等等等…
就在朝中兩派人腦子都快打出狗腦子的時候,作為始作俑者的朱由檢仍然沒用出面制止,而是任由事態發展,並下令大明皇家時報,實時跟進,大力宣傳武勳,文官集團的態度,而四九城的爺們老少紛紛化身吃瓜群眾,一時之間洛陽紙貴,《大明時報》九月刊加印了一個版次,仍然供不應求。對於兩方人員相互攻訐的摺子,朱由檢看過之後倒吸一口涼氣。俗話說,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歷史上的大明走向崩塌,同樣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朱由檢在幹嘛?這任誰知道自己家主力守衛部隊爛成這樣不趕緊想後路啊…此時朱由檢正抓緊時間一門心思的搞擴軍,搞擴產,搞建設。什麼?你說糧食多了為什麼不免費給百姓?呵呵,地主家也沒餘糧啊,朱由檢現在什麼都缺,最缺的就是錢。免費?想屁吃呢…
對於大臣們相互攻訐的奏疏,朱由檢的興趣全投放在了某某某有多少資產,貪了多少,還能留下的有多少…並且命錦衣衛對資訊一一核查,確有其事的,便要記錄在案,朱由檢打算等到時機合適再一個個的去‘精準扶貧’--自己…
不要問,問就是我朱由檢是個好人,最起碼跟內書堂那幫老陰比相比,自己還是個弟弟…
:()巍巍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