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快必達公司在武岡王爺的帶領下,慢慢成為了一方巨擘,貫通南北商路,旗下產業星羅棋佈。
一日,馬傳書求見王爺。王爺聞他前來,立刻命人請進書房。
馬傳書見了王爺,開門見山道:“王爺,如今我武岡繁榮昌盛,百姓生活漸好,孩子們也有更多機會讀書識字。可我近些時日發覺,那《三百千》雖經典,卻已難滿足孩子們日益增長的求知慾,啟蒙之材,實在急需擴充啊。”
王爺微微點頭,目光深邃,他起身踱步,思索片刻後說道:“馬老所言甚是,孩子乃我武岡未來希望,這啟蒙教育斷不可馬虎。本王近日也思索良久,既如此,那便由本王試著撰寫幾部新教材吧。”
馬傳書聞言,面露驚喜之色,再次行禮:“王爺心懷天下,心繫孩童,實乃武岡之福。現在《三百千》教材已印刷出版二十多次,供不應求,三國基本上都採用此教材。王爺實乃天下孩子之王,臣代三國孩子們謝過王爺!”
王爺擺擺手,示意他不必多禮,而後便沉浸於“創作”之中。他回憶後世一些著名的古代兒童啟蒙書籍,除了《三百千》,就是《弟子規》與《增廣賢文》著名了。
數日後,王爺終於完成了兩部大作 ——《弟子規》與《增廣賢文》。
《弟子規》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兒童行為規範書籍,以《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弟子規》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言辭簡潔,朗朗上口,孩子們讀來極易上口,且能銘記於心。
而《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
《增廣賢文》語句通順易懂,但核心還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汙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宛如一部生活的智慧寶典。
《增廣賢文》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由於時代和歷史的侷限,必然打上那個時代的印記。不少內容反映了封建倫理和道德觀念,甚至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宿命論的色彩;有的內容以個人為中心,反映了當時及時下人們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思想;有的反映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制度下小市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苟安的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人生哲學;有的在當時社會不失為對社會現象的正確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鑑的意義;還有一些內容含義比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會變成錯誤的東西。這些都是不符合時代精神的,但在當時是合適的,當然,華在還是儘可能做了些修改。
我們要在閱讀時採取批判的態度,明察揚棄,批判繼承,吸取其有營養的成分,古為今用。
《增廣賢文》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透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
馬傳書拿到這兩部書後,如獲至寶。
馬傳書首先開啟《弟子規》,朗讀起來: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
房室清,牆壁淨。
几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
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