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
魏國三萬精騎在胡泉山殲滅遼國十萬援軍的這一訊息,隨著一封封捷報發出去,都震驚了。
羅州軍主將段安道是第一個知道的,聽聞這次任俊睿的表現,那是當立首功。
心裡對於這個小夥子那是刮目相看,越看越滿意。
遼國援軍一滅,段安道馬上就派人去池定府四處散播謠言,不對,是散播捷報,頓時池定府的遼兵們那是人心惶惶。
池定府的其他遼國守將有些已經動了別的心思。
要是再沒援軍來的話,他們靠著剩下的老弱是抵抗不住魏國的腳步的。
而被羅州軍圍住的平順城也是一片譁然,完了,援軍被打沒了。
趁著他們士氣低落之時,段安道再次調集兵力,強攻拿下了平順城。
再把王師往上一推,誒,果然就有人主動來歸降了。
對於那些歸降的城池,大魏是樂意納降的,畢竟可以不費一兵一卒,不動干戈自然是好。
一共有3個城池主動開門投降大魏,識時務者為俊傑嘛,保住小命要緊。
古代對待降兵除了坑殺之外,普遍做法就是將他們編入軍隊當炮灰。
不過穩妥一點的就是投入到一些無關大局的戰爭中,比如秦始皇將六國戰俘投入到進攻百越的戰爭。
段安道經過越國公的同意之下,將遼國降兵給收編了,並且用他們打頭陣,繼續攻略那些寧死不降的城池。
雖然十月份池定府就下雪了,但這也沒能阻擋住羅州軍的秋風掃落葉之勢。
有了這些遼國降兵的加入,更是如虎添翼。
十一月初五那天,羅州軍就打下了池定府剩餘的城池,徹底佔領了池定府全境。
還殺了剛升官不久的池定府主將,寧死不降的遼兵也被魏軍殺得一乾二淨,其餘異族百姓皆可歸順大魏。
算下北伐起兵時間,用時差不多五個月,羅州軍總共十二萬兵死了接近一半。
不過能拿下池定府,那也算是值了。
按照之前的計劃,羅州軍沒有再往上進兵了,而是在池定府休整著。
由於池定府還沒徹底穩定,所以暫由軍隊先代替官府行政令。
就像之前大定府一樣,等情況穩定了,朝廷才會再次派官員去那裡管理。
而臨烏府那邊的抵抗還很激烈,臨烏府可不比池定府那麼好拿下。
畢竟臨烏府的城池普遍比池定府的城池還高,兵力也多一些。
但到了十月份時,被圍了三個月之久的臨烏府城,終於是糧草耗盡,遼國守軍計程車氣已經降到了冰點。
經過幾次試探,越國公親自坐鎮中軍,源州軍嗷嗷衝的拿下了這座臨烏府城,不容易呀。
城破之日,大掠三天,雖然全城沒有吃的了,但黃金珠寶這些還是有的。
至於臨烏府城計程車兵們和契丹百姓一個不留,這就是不開門投降的後果。
大掠三天後,其他異族百姓若是選擇歸順大魏,還有活路,若是選擇搞事,那就是死路一條。
雙方之前立場不同,要是源州軍沒打進來,這些百姓可是會繼續幫助遼國守軍打他們的,所以談不上對與錯。
攻下臨烏府城已經是十月份了,那時候已是白雪茫茫。
因此越國公也停止了腳步,駐紮在這臨烏府城,等明年雪融了再繼續攻略。
現在臨烏府的反抗情緒還很高,其他城池的守軍主力還有一些。
所以越國公肯定是不會冒著大雪冒然前進的。
而金國這段時間跟遼國也打得挺火熱。
遼國皇帝耶律舒光果真是選擇了死守臨潢城。
連同大臣們想跑也沒來得及跑,只能被迫在城裡當個“忠臣”。
金軍自從攻下了武馬關後,大軍兵分三路,橫掃臨潢府其他城池。
在十月份之時,除了臨潢城之外,臨潢府其他城池和防禦工事皆落進金國手中。
這會臨潢城外面可是圍了整整十八萬金軍,已經圍了兩個月了。
因為被圍困,外面的訊息根本就傳不進來,所以遼國朝廷都不知道池定府和臨烏府現在是什麼情況。
遼國皇帝還天真的幻想著拖死魏金二國,等機會來了,再派人去和談什麼的。
這麼想也是有幾分道理,畢竟臨潢城有糧有人還是易守難攻,金軍一時半會是攻不下的。
若是強攻,十八萬金軍估計也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