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陳振龍到了呂宋(今菲律賓)做生意,也發現了番薯的畝產量能達到水稻的十餘倍,便也冒著殺頭的危險,將番薯藤蔓帶回國去,後人稱他為番薯之父。
為何明朝傳入番薯,那怎麼沒有大面積推廣?
事實上,明朝就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地區普遍種植番薯,其他地區的人甚至一輩子連見過番薯一面都沒有,談何推廣?
廣東和福建北面都被崇山峻嶺包圍著,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番薯向北的推廣,就算傳播到了,也只有極少部分的有識之士能清楚番薯的價值,比如徐光啟在天啟年間將番薯引進淞滬一帶。
其次,古代農業技術推廣太過依賴朝廷和地方官員了,官員和皇帝都不重視番薯自然就推廣緩慢了,那時候已經是明末了,大傢伙都忙於黨派之爭,哪有空辦事?直到清朝才被皇帝重視而推廣。
雖然鄭巡檢之前就聽任俊傑說了這東西高產量,但沒想到居然能達到水稻產量的十倍有餘?
鄭巡檢愣愣的說道“大人,真能達到十倍?”
任俊傑看著這群寶貝,連連點頭笑道“沒錯,是可以達十倍有餘,不過這東西不能經常吃,吃多了人就會變得瘦弱營養不良”
(據記載,呂宋當時稻米畝產4石,約合今天的570斤左右,而番薯一年種春夏兩季,一季畝產能達到近三千斤,兩季就是近六千斤了)
鄭巡檢微微驚訝,疑惑道“既然這樣,那這東西也不是那麼好嘛”
任俊傑笑著搖搖頭,說道“又不是讓你天天吃,可以兩三天吃一回嘛,若是遇到災荒年還能應個急,這東西放在地窖中能儲存半年之久,尋常百姓家有了它,就相當於有一份保障,還能換著吃,省糧。
但這東西絕不能當軍糧,將士們可是要上陣殺敵的,天天吃這個可不好”
:()老爺,少爺他浪子回頭要考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