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鴉號馬達轟鳴,在南海上踏浪乘波。
船尾的周餘面沉似水,似乎對當下的魚情有些難以接受。不過沒一會,他便啞然失笑。
周餘回想了一下從前,忽然發覺他倆收穫最好的幾次,都是在開海初期。
而年初初到南海時,收穫其實也並不如何出眾。
說白了,其實南海沒有變,是他的心態變了而已。
不知不覺間,他和沈青青都習慣了收獲一回比一回好,似乎魚獲的增長是無止境的。
然而萬事萬物,皆有其極限。南海也好太平洋也罷,所蘊含的資源是一定的,隨著人類的消耗,收穫降低在所難免。
而且每種魚類都有固定的魚汛。錯過時節,數量下降是必然的。
前兩次收穫下降,周餘還以為是運氣迴歸均值,現在看來根本就是客觀規律罷了。
凡事一旦想通關節,頓時豁然開朗。既然大環境如此,周餘也就不再糾結,只能加倍的努力,用勤奮來彌補。
水族密度降低是吧?那我就多探幾片海域,加在一起總多了吧!
周餘一發狠,不但把無人機也升空了,還找出一臺水下無人機,掛上鉛球綁上釣索,直接沉下了去。
釣索另一端也綁在船欄,和拖網船的釣索纏在一起。
這下可不得了,天上有插翅虎無人機,船後方有拖網船,海底近處有聲吶精測,深處則有水下無人機。
高科技配合周餘的異能,以渡鴉號為核心,在海底近千米範圍內都開了全圖。
在如此空前強大的探海力度下,周餘視野內的水族數量頓時翻倍增長。
船行半小時不到,周餘就接連發現好幾條大魚。
周餘立刻拿起遙控,操縱拖網船,拖著釣索去給大魚送溫暖。
但凡大魚咬了鉤,周餘就直接上手,把釣索給拖回來。
連拉了兩條大魚後,周餘也發現了問題。
釣索的優勢在於極其結實,拖在船尾可以極大的擴充套件視野。又不用實時控制費心費力。
但卻只能對付表層魚類,深處的魚多半是潛航器那條釣索探到的,但是一過二百米深,潛航器就成了鐵坨,根本沒法遙控移動。
周餘忽然一拍腦門:
“我咋把這事忘了,拖網船不有的是!”
當初索馬利亞之行,周餘買了多臺拖網船和水下無人機。
不過自打回國之後,那些裝備就都在儲物倉吃灰了。
現在他常用的,只有兩臺拖網船,其中一條找老於定製的大馬力型,剛好用來拖鉛球釣索探深海。
周餘腦子裡頭設計了一番,重新改進了方案後,立刻動手把水下的裝置收回來。
這一次換成一條普通拖網船拉著釣索在船尾,大馬力拖船上則掛著那條帶鉛球的釣索。
兩條釣索上都綁了不止一個魚鉤,也都掛了凍餌。
這回不論是什麼深度,出現了什麼魚,周餘自信都能應付。
唯一的問題就是遙控器太多,探海的時候倒是無妨,一發現獵物,就難免手忙腳亂。
周餘一琢磨,如果能像家裡智慧家居的一樣,搞個總控平臺就好了。
到時候不論無人機還是拖網船,一個遙控大屏就能搞定。
不過那玩意必須要專業廠家幫忙定製,自己這兩下子是搞不定的。還是先搞個架子糊弄一下吧。
這點活非常簡單,甚至用不著等到返航之後,船上的裝備就能搞定。
於是整個下午,周餘除了開船,就是泡在船尾拖釣。順便整合這些裝置。
到晚飯之前,一個嶄新的遙控平臺支架已經做好了。
這個平臺可以同時承載無人機地面站,拖網船遙控,水下無人機遙控。
下方帶有立柱可以直接插進釣孔,也可固定到炮臺支架。
讓周餘在操控裝置的同時,還能兼顧水中的感應。算是之前那個船釣遙控支架的進階版。
周餘略微操練一番,效果簡直完美。即使是沈青青來操作,即使沒有感應能力,光是用作多裝置操控,也是極好的。
唯一的缺陷就是船上沒有油漆,架子還是不鏽鋼和鋁合金的本色。看起來不那麼好看。
周餘上下打量一番,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擦擦手上的黑灰,把焊機、切割機、角磨機都收好後。便正式啟用這套裝置戰鬥起來。
雖說現在魚情變差,不過以渡鴉號25節的高速,不說時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