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兒子孫登作人質到魏國,換取永遠穩坐吳王的地位。
但孫權在陸遜的策劃下早有準備,自然不會做這樣蠢事。
不久前,劉備與曹丕先後稱帝,三國鼎立中只有孫權還沒有。
既然他們都已稱帝,孫權又有何不可呢?在他內心深處一直有稱王或稱帝的夢想,只不過一是沒有漢室血統支援,二是缺乏擁立名義,所以準備先稱王后稱帝。
江東世家對這一舉動表示大力支援,並認為憑當前勢力稱王完全夠條件且可帶來更多實際利益,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曹丕的使者被無情處死,隨後孫權在江東諸臣的支援下稱王。
這次不再是象徵性的“大魏吳王”
,而是正式稱王。
孫權自稱的王銜實際上是“大漢吳王”
,尊奉的是已經退位的漢獻帝劉協。
得知孫權拒絕了更為高貴的“大魏吳王”
的稱號,轉而選擇了“大漢吳王”
後,曹丕怒不可遏。
自從曹丕登基以來,從未經歷過如此棘手的局面。
孫權此舉不僅僅是不給面子,更是當眾羞辱。
忍無可忍的曹丕一揮令旗,迅速集結三路大軍共十八萬兵馬準備伐吳。
曹魏幾乎所有還在世的戰將都加入到了這場戰役中,曹丕也親自督戰。
然而,在戰爭正式開始之前,號稱“孫十萬剋星”
的張遼卻因病在洛陽去世。
這對曹丕來說猶如晴天霹靂。
有張遼和無張遼,對於伐吳的重要性簡直是天差地別。
如果張遼尚在,僅他一人就足以讓孫權軍隊聞風喪膽。
但生死不由人定,曹丕只能接受這個沉重的事實。
伐吳之戰打響後,東路軍在曹休的指揮下攻勢猛烈,很快就擊敗了呂範所率領的一萬水軍。
但在江東眾將中,呂範並不是特別出色的將領,其主要靠的是資深地位。
而中路軍由曹真率領,負責猛攻江陵城。
這座城池早在曹仁守衛南郡時便已成堅固堡壘,並經關羽、呂蒙等人擴建。
現在除了幾座主要都城,江陵規模僅次於它們。
由於朱然善於防守,儘管受到魏軍激烈進攻,江陵依舊堅不可摧,形成了與東西線截然不同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