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黃初五年,西域諸國如龜茲、鄯善、于闐等紛紛派使者至洛陽向曹丕表示臣服並獻貢。
恢復了漢代強盛時期的統治之後,曹魏在西域地區的權威重新得以建立。
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敗西域聯軍、打通河西走廊的功臣——曹真!
然而對於曹真而言,他的使命遠未結束。
曹真曾在伐吳失敗後屢次上書曹丕,建議改變戰略目標,從攻吳轉向滅蜀。
但曹丕一直不以為然,並多次公開表示輕視蜀國,在洛陽朝堂與群臣議事時甚至曾說出“蜀不過是小國,名將只有關羽”
的話。
儘管如此,曹真認為來自蜀國的威脅其實比東吳更大。
當下難以消滅東吳並非實力問題,而只是時機未到。
他預見到,一旦北方和南方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東吳最終必將為曹魏所滅。
而且,東吳對曹魏的北伐猶如兒戲,每次雖聲勢浩大,實際成效甚微。
在曹真看來,為了真正對東吳形成壓倒性的優勢,首要之務即是滅蜀。
如果能一舉覆滅蜀國,孤立無援的東吳自然難以長久抵擋,統一天下也將只是時間問題。
儘管曹真的戰略遠見非凡,可惜在大魏朝中響應者寥寥。
甚至像曹休、司馬懿、滿寵、陳群這樣的重臣,都對伐蜀持不同看法。
在他們眼中,東吳如同一群不足掛齒的小人,再給幾年時間定能攻克;至於伐蜀則是耗時費力之舉,蜀道之難,難如登天。
若要進攻則必須一戰定勝,反之若有閃失,可能陷入吳蜀夾擊之中,即便是家底雄厚如曹魏也會因雙線作戰而資源告急。
在這種情勢下,曹真的伐蜀計劃只能被無限期推遲。
直至兩年後,曹丕駕崩,曹叡繼位,臨終前指派曹休、曹真、司馬懿、陳群四人為輔政大臣。
其後不久,曹真受封邵陵侯並坐鎮長安,全面負責西線軍務。
太和二年,在魏國朝堂因曹丕之死出現動盪之際,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發動北伐戰爭。
孟達叛變佔據東三郡,蜀軍逼近涼州。
而曹真得知此情後迅速任命郝昭為陳倉守將,成功扼守住這一咽喉之地。
很快,諸葛亮改變了戰略部署,並下令讓馬謖率軍佔據街亭。
此時,曹真統領的總兵力連同各城守軍只有六萬多人,而東線的魏軍還在路上。
一旦東線部隊全部到達後展開攻擊,恐怕涼州已大部分被諸葛亮收入囊中。
因此,面對這危急的局面,曹真做出了一個膽大的決策——即刻向涼州進軍,與諸葛亮正面決戰!
蜀軍約有十萬人,且士氣高漲。
魏軍卻僅略超六萬之數。
對曹真來說,這一仗無疑充滿了巨大的挑戰。
不日,曹真獲悉諸葛亮已派馬謖駐守街亭。
他迅速判斷出,突破點正在馬謖身上。
只要奪取街亭,蜀軍便可能因補給線被截斷而陷於困境。
畢竟在持續對抗方面,蜀軍後勤能力遠不及魏軍。
即便諸葛亮智慧過人,若糧草短缺,仍難免不得不選擇撤軍。
但街亭地形險峻,易守難攻。
眾將也認為作為諸葛亮得意門生的馬謖,排兵佈陣應該也不容小覷。
再三斟酌之後,曹真決定把攻打街亭的重任交付予富有經驗和應變策略的老將張頜,並將手中六萬軍隊分為三部。
其中,張頜統帥著主力共三萬五千人速戰速決以期擊潰馬謖;兩萬人則由郭淮和費耀率領來對付魏延;剩下的五千則由曹真親領去對付駐防斜谷一帶的蜀將趙雲和鄧芝。
有意思的是,在進攻斜谷之前,曹真早就洞悉趙、鄧二人的疑兵之計並據情報確定,真正的五萬左右蜀軍主力實不在這裡。
事實上斜谷中的蜀軍人數不超過五千而已。
所以當這兩支規模相當的小股部隊交鋒時,曹真很快就贏得了勝利。
(注:從歷史來看,曹真確實是識破並避開主攻陷阱,巧妙安排作戰的人。
)
與此同時,街亭戰場上傳來好訊息,張頜成功擊敗馬謖。
另一邊,陳倉由於郝昭堅守也沒有被攻破。
魏軍唯一的戰略失誤則是...
這樣的佈局和執行使得戰役呈現出不同的走向,證明了將領決策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