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傷像一張網,牢牢地罩住了大船,罩住了船上的每一個人。遠遠望去,甲板上的這些人,一個個面色凝重,沉默不語,倒像是泥塑木雕的假人了,只有嘩嘩的搖櫓聲伴著一 條寂寞前行的大船。處在一種悲哀低沉的情緒中,都不說話,並不利於思緒的奔湧。儘管 夏原吉的心中已有了初步想法,他還是希望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形成一個完整的疏 治方略。最好是有人能把眾人儘快帶出這種憂傷的窘境,在一種歡快的心境中,一切神思 泉湧的活力才能競相迸發。
“人間仙境亦因有人間仙人才不枉為仙境啊!”還是他的屬下、侍郎李文鬱最懂他的心,吐著感慨,率先把話題扯到眼前,望著一泓悠悠的碧水開始發古之幽情。
“列位大人,”李文鬱抬高聲調,如一個常年在講壇上談經論道的老儒,文章典故, 信手拈來,“可知太湖和范蠡的風流故事?”
沉寂中的幾句話,像一聲高喊,驚醒了每一個人,從水患到風流故事的反差,驀然間, 大家抬頭,重新整理情緒。
“太湖古又稱‘震澤’、‘具區’、‘五湖’,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 吳國。長期的共事中,重臣范蠡深知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卻不可共富貴的心性, 於風高月黑之夜攜立下不世之功的西施,駕一葉扁舟,泛五湖、出三江,杳然不知所向。 後來在齊國家資鉅萬,世稱陶朱公。晚唐汪遵《五湖》詩云: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颺 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水霧濛濛,群山蒼蒼,遠山近景都浮在一派醉意中。好半天,李文鬱還沉浸在當年範 蠡和西施泛舟太湖的風情中,無限愜意,不能自拔。
俞士吉捋了一下山羊鬚說:“溫庭筠詩云:‘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望機?’ 範公佐越滅吳,浪跡江湖;不數年又成巨賈,三散其金;大才橫溢,駕輕就熟,若遇心胸 博大的明主,如秦一樣國富民強,稱霸中原,又豈在話下?說不定,我等今日也不必為太 湖水澇而傷神了。”
“古人之遺憾,才是我今日之作為,”李慶道,“眾人攜手,眾心成城,經我等之手, 八百里太湖波瀾不驚、氣象萬千的日子不遠了!”
原吉高聲叫好。他不懂水利,但皇上把他派到這裡,他就要成為一個水利專家,悉心 籌劃,激越眾人。群情激昂,萬眾一心,才是成功的根本。就像一艘大船,朝廷掌舵,眾 人划槳,還擔心它不劈風斬浪嗎?原吉接著李慶的話,進一步調動大家的情緒,舉目遠眺, 昂揚道,“波瀾不驚,氣象萬千,這就是本官治水的最高境界。太湖之水蓄而以利農,又 不至水滯而傷農。苟使天公作美,我等疏治後,這三萬餘頃碧波盪漾的太湖,鷗鷺嬉戲, 浪舞魚飛,不惟朝廷貢賦有了保障,近湖百姓更可享魚米之鄉的萬世之利!”
大家的心緒終於迴轉了。 袁復站在船頭,一直東望,而不管大船開往什麼方向。他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地默唸著“三江”、“三江”。他來協助原吉治水,離開那個整日裡烏煙瘴氣的大理寺,他的心一 下子就敞亮了。他世居松江,對太湖習性有著很深的瞭解。何時漲,何時落,三江之水勢 於太湖的影響,全都瞭然於心。
“第一江的吳淞江,古稱松江,”少卿袁復率先把原吉的話落在了治理的謀劃上,“由太湖至大海長約二百五十餘里,廣一百五十餘丈,從吳江長橋至長洲,東經崑山、嘉定至上海,合大黃浦入海。第二江的劉家河,古稱婁江,從臨太湖的吳縣,經蘇州府城的婁門, 過崑山至太倉劉家港入海。第三江的大黃浦,古稱東江,由太湖洩水湖澱山湖的三泖至黃 浦入海,三江大致皆由西而東,以分洩太湖之水。《禹貢》精要,一語破的,謂‘三江既 入,震澤底定。’然我等走遍三江,可謂三江梗阻,才有太湖之水患。尤其是主洩水的吳 淞江,其下游已經淤塞得和兩側的農田等高,不要說大雨,就是一般的年景,四府二十幾 個州縣的百姓也會遭受大災啊!”
袁復個頭不高,敦實的身材似有無限的氣力。幾十年的積澱噴薄而發,好像一直到今天才有了用武之地。他目光炯炯,顯見內心是多麼亢奮。
“吳淞江本為太湖之衝要,自古以來宣洩了太湖近五成的滯水,故而淤塞也最重。雖 屢經疏導,然大江之潮汐使然,沙泥淤積,屢浚屢塞,河床日高,水流漸緩。自吳江長橋 至下界浦的一百二十餘里,本朝雖曾疏浚,也只能勉強洩水。自下界浦抵上海南蹌浦口 一百三十餘里,近海之潮汐壅障,已是菱蘆叢生,遠看倒像是一片廢舊的田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