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朕早有考慮,宋晟、何福於西北各轄十萬餘眾,足當其事。”永樂淡淡說道, 顯見對金忠的言論不甚滿意。從大明和韃靼、瓦剌的關係看,永樂料想著一二年內不會有 什麼大事。
夏原吉還想阻止一下,奏道:“陛下,按金尚書所言,七八十萬大軍的糧餉可不是個小數目,至少需要一二十萬人轉運,臣想著……”
“細事下面再議。”永樂的決心已下,再容不得反對的意見,休說夏原吉,就是道衍反對,他也會立即截斷他的話,叫他們在自己的思路里添枝加葉。
“現在要議的是以誰為帥,朕心目中有三人,在座的有兩位,丘福和朱能,再就是朕之二子漢王高煦,眾卿說說吧。”皇上決意出兵的事已不可逆轉,此時再去勸阻也無濟於事,還會引發君臣間無法調和的矛盾,也只有順著皇上的思路了,又有什麼辦法,誰讓他是語定乾坤的一國之君呢 !
可三個主帥人選,兩人在場,外加一個皇子,如何議論?蹇義、夏原吉、金忠、解縉 覺得,用漢王必定為朱家未來埋下禍根。因為,朝中有皇太子,朝外若有個手握重兵的藩 王,不是內亂的底子又是什麼?兩廂權衡,用功臣最好。而淇、成二人比較,用成國公更 合適,但這話怎麼出口?所以,幾人相互看看,都低著頭不說話。
淇、成二公方才都在主動請纓,皇上又冒出個漢王來,二人再主動,就等於爭權了, 也不好說什麼。事涉國家大事和皇家大忌,其他人更是一片木然,殿裡出現僵局。
不能這樣僵下去!閣臣楊榮試圖打破這種毫無意義的沉寂,稍作轉圜,免得皇上下不來臺,上前奏道:“皇上所選三人都是大將之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家有千口,主事 一人,何況國家大事,究竟用誰還望陛下深思熟慮後聖斷,今天就不要議了吧。”
楊榮內心也不同意出兵,但人微言輕,又不像解縉那樣性格外向,幾近張揚,也就沒有說話。皇上最後一個話題,眾人的沉默,已說明了話題的場合不對,所以,他想順水推舟,就此打住,但已鑽了牛角尖的皇帝,根本不聽他的勸解。
“火燒眉毛的事,為什麼不議?朕心裡急著呢!”永樂不買楊榮的賬,看來,不說出個子醜寅卯來,他是不會甘心的。
“臣有話要講,”解縉遂了皇上的願,卻拂了皇帝的心,別人都不願觸的黴頭,他卻搶著去觸,就此,早早地把自己送進了江湖之遠的窘境,繼而鋃鐺入獄,死於獄中。
說他表裡洞達也好,一吐為快也罷,總之,他是有什麼話一刻也憋不住的人,和皇上也好,和同僚也好,情到深處,便如飛流直下,一無所當。如今議論國家大事,正是慷慨自負之時,因才高而生氣傲,又頗受皇上信任,前日還在臧否賢能,早把顧忌撇到一邊, 忘乎所以了。
“陛下常嘆,‘王魏之風世不多見,’”解縉拱手,慷慨激昂,“願進言者無所懼, 聽言者無所忤。’臣深諳皇上聽直言之難,故而再次應旨,斗膽相陳:一者出兵交趾非上 上之策,臣之幾點疑慮方才已敘,不再贅言。二者將皇二子列入執掌帥印之選乃下下之策。 皇太子敦厚孝友天下共知,陛下已付重託;皇二子雖封漢王,備受寵幸,禮秩逾嫡之事時 有發生,若再為帥一方,兵權在握,他日兄弟相殘、國家紛爭之禍不遠了,望陛下及早……”
“住嘴!”立了高熾,漢王不依不饒,永樂百般撫慰,想不好用什麼法子彌補對二子 的虧欠,帶兵出征或許能了其一二?不長眼的解縉,抓住時機往皇帝的傷口上撒鹽。節骨眼上,解縉的勁頭、氣勢、甚至雄風似乎從天而降,任你深溝高壑,懸崖峭壁,什麼都擋不住。思緒在馳騁,言語在狂瀉,直到一聲斷喝,“哐當”一聲,奔湧著的激情和言語之水一瞬間被突然而下的閘門徹底閘住了。
“小子傲才視物,狂妄自大。你翰林學士何掌?制誥、史冊、文翰,今竟敢離間吾骨肉至親,死有餘辜。不要以為眾人捧你,就了不得了!沒有你,朕照樣修成大類書。回家, 回去反省!以後就不用上朝了。”
永樂怒火沖天,手指解縉,渾身顫抖,語無倫次,解縉“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還想辯駁幾句,已經晚了,侍衛火赤、薛斌得信從門外進來,把他拽走了。永樂再無心緒議事, 不得不聽了楊榮的,把手一揮,丟了句“明日再議”。就氣沖沖地回了便殿。
解縉乍聽旨意,蒙了;霎時明白過來後,晚了。當火赤、薛斌把他架到殿外,丟了句“大 人請自重”時他才徹底警醒,意識到自己或許永遠失去皇上的信任,不再居廟堂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