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太子姚曦的車駕在路上晃晃悠悠的走了一個多月,終於到達了燕京城外。燕國這邊給了姚曦極大的面子,當今燕王燕維疆親自領著文武百官到麗正門外迎候,與姚曦共乘車駕自承天門進入王宮。
燕國的如此作為令姚曦和李宗義都感到十分高興,在來燕國之前,太子一行先去了河東行省的首府太原城。在那裡姚曦見了自己的外公,大虞樞密使兼河東行中書丞相楊濟。
當時,年已五十有八的楊濟對於姚曦外出巡撫一事極為不滿,並當著姚曦的面直言陛下糊塗。如同大虞其他大多數武將一樣,作為鎮守河東,直面蒙古的大虞第一武將,楊濟也是希望能夠拉攏住燕藩的。
大概是隻有這些真正領兵的將領才能明白如今朝廷面臨的壓力,如果此時不能拉攏住燕藩,那麼朝廷想要解決宗藩就更無可能,正因如此,姚曦的巡撫河北就顯得尤為冒失。
自姚思登基裂土封王至今,除了幾次藩王入朝覲見,朝廷與藩王間的往來,大多都是隻派遣禮部三品以下的官員,向上次李宗義以禮部左侍郎一職往燕藩宣旨以屬罕見。
之所以如此,還是怕出現官員接待規格上的問題,朝廷若派大員前往藩國,藩國若是接待不周,恐傷了朝廷的顏面,藩國內邊過於熱情,也顯得藩國對朝廷奴顏屈膝。所以雙方都默契的派一些低品級的官員來往,這樣都有迴旋的餘地。
但此次姚曦作為太子出巡可就成了麻煩事,按制來說,五大藩王只位居天子之下,那麼這些藩王想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姚曦這位儲君就全在他們一念之間,畢竟儲君終究不是君。
山東齊國那邊還好說,本來朝廷定的削藩之策就是要先收拾掉齊王,他若是這次對姚曦不敬,將來更是收拾齊王的藉口。歸根結底,四大宗藩中威脅最大的還是兵強馬壯的秦王,但想收拾秦王,就得先收拾了齊王,穩定朝廷的後方,免得到時候腹背受敵。
齊王雖然貪婪庸弱,只知道橫徵暴斂搜刮百姓,但想收拾了他,還得需要燕王的配合。在楊濟和姚思之前的多方推演中,朝廷一旦想要動齊王,秦王肯定會藉機造反,那麼河東的駐軍就不能動,還要分出去一些回防洛京。南邊也要留一些軍隊防著楚王和吳王作亂。
雖說吳王是當今天子的同胞兄弟,但這些年也漸漸與朝廷離心離德,不得不防。如此一來,想收拾齊王,最好是聯合燕王一同出兵,三面夾擊,迅速平定山東,然後回師洛京,出兵函谷,一舉擊潰秦王。等到齊王和秦王都平了,那麼南邊的楚王和吳王就是朝廷桌上的一盤菜,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但問題的矛盾點在於,朝廷目前是將宗藩作為心腹大患,所以拉攏燕藩,那麼宗藩之後呢,是不是就要輪到燕藩了。這個只要腦子不壞的人都能想到,燕藩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朝廷這些人對於燕藩的態度才那麼矛盾,不斷變化,一邊向燕藩提供糧草軍餉,一邊有時有剋扣,害怕燕藩做大。
楊濟與姚思商議的結果,只能是將來削藩之時,只除藩國而不絕王室。只將藩國土地軍政收歸朝廷,至於各大王室,無論他們之前做的多麼過分,是否謀逆,都保留王號傳承,不絕後嗣。如此一來讓燕藩看到將來不會落得毀廟絕嗣的下場,能夠保留王號與國同休。
這也是姚思和楊濟看到如今的燕王燕維疆不是個有野心的人,是個可以談判合作的物件才想出來的策略。燕藩作為唯一一個外藩,想要造反的道德包袱和難度都比宗藩要大的多,那麼只要朝廷能夠以雷霆之勢解決北方齊王和秦王這兩大宗藩,這個策略還是有實現的可能。
畢竟到時候燕藩面對的將是一個更加強大不可戰勝的朝廷,燕維疆又是沒有什麼野心的君王。所以楊濟其實不想如今出盡風頭的燕行雲將來繼承燕王之位,這不是針對燕行雲個人,只從內心來說,楊濟對於這個敢於孤身犯險,以小博大拿下遼東的年輕人十分欣賞。但楊濟也明白,敢於如此行事的燕行雲,必然不會是像他父王燕維疆一樣的性子,如果他將來成為燕王,很可能會對朝廷產生威脅。
所以楊濟其實想建議朝廷,多多接觸秦弛一黨,扶持燕王的小兒子燕行麟。相對於燕行雲這個名正言順且能力極強的燕王世子,將秦弛一黨扶上燕國的高位,更容易控制些。只是沒想到,楊濟還沒來得及回洛京與姚思商議,姚曦就已經被派出來巡撫三省了。
楊濟當然明白朝廷此舉是想進一步拉攏燕藩,但此次姚曦以太子身份出巡,萬一燕藩那邊接待不周,引得姚曦不快,或者姚曦此去引得燕藩不快,都將牽動朝廷與燕藩之間本就敏感脆弱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