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的事算是塵埃落定,李宗義在給燕京的太子姚曦發去一封急遞後,就帶著高麗王王昛從海路去往山東。他們將在蓬萊登陸,之後高麗王王昛直接去往洛京,而李宗義則會去往齊王的王都濟南,在那等候姚曦。
不帶高麗王自燕境返回,一是李宗義感覺被燕行雲這個小狐狸擺了一道,不想回去再跟他搭臺唱戲;二也是向燕國表示一下不滿,雖然燕國肯定沒人在乎,但該表示的還是要表示,有了這麼一個表示,李宗義回到朝廷也更好交代,答應沈熙之的事情也會辦的更容易些,否則朝裡那些人,肯定會抓著這件事不放,想做些文章。
在李宗義看來,高麗換王這件事,終歸還是朝廷辦的更不地道些,在遼東走了一遭李宗義也看到了遼東的艱難,所以他還是想不折不扣的將跟沈熙之談好的條件落到實處,幫燕軍在遼東站穩腳跟。畢竟真鬧到遼東失守,高麗又歸降蒙古,朝廷便是裡子面子都丟了,跟燕國的關係也會破裂。
五日後,李宗義的急遞就送到了遠在燕京的姚曦手中。姚曦在看完奏報之後,心情很是複雜。對於燕行雲在高麗搞得小動作,姚曦並不生氣,反而心中有些高興。
因為他當初在洛京就反對朝廷在高麗搞換王一事,若是燕國真的忍氣吞聲,毫無動作,那豈不是說明當初姚曦的顧慮是杞人憂天?如今高麗的王雖然換了,但實際掌控高麗的依然是王謜,而且為此朝廷還不得不答應燕國更多的條件。雖說站在朝廷的大局來講有些賠了夫人又折兵,但這反而證明了姚曦當初的正確。
但另一方面,燕行雲不理會朝廷的意思,在高麗搞這些動作,就證明了燕行雲是個不安分的。這就讓姚曦不得不擔心將來燕行雲繼承王位之後,還會不會同他父王一般忠於朝廷。
李宗義的奏報中也提及了此點,作為陪伴姚曦多年的師長,李宗義自然看的出姚曦對於燕國長樂公主有些好感。此時提此事,就是在勸姚曦,此時不宜將長樂公主立為太子妃,若是如此,那麼就代表朝廷完全站在了燕行雲一邊。
經過高麗一行,李宗義覺得,也許燕王的那個小兒子要更加好控制一些,就算燕行麟最終鬥不過他的兄長,朝廷也不宜在此時就站隊。
姚曦自然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他心中確實對燕琪兒有些懵懂的情愫,但作為大虞的太子,這些情愫還影響不了他的行事。所以在接下來的幾日裡,姚曦略微疏遠了燕琪兒,對燕行麟親切了許多,這令同樣情竇初開的燕琪兒心情很是低落。
姚曦其實很想和燕行雲見一面,聊一聊,畢竟同樣作為年輕人,姚曦的內心也對於沙場有著許多向往,所以其對於燕行雲很有好感。只是他去不了遼東,燕行雲又故意不回燕京,此事也只能作罷。
在燕國逗留了一個多月,姚曦可謂過的極為舒心,燕國上下都盡心哄著這位太子殿下,在燕京過了個熱鬧中秋,姚曦 終於啟程離開燕國,南下去他此次出巡的最後一站,齊國。
在路上走了十餘天,終於在九月初,姚曦的車駕到了濟南城外。一天前,早已到達山東的李宗義與姚曦匯合,李宗義抵達山東,將高麗王王昛一行送出山東境內,交接給朝廷派來的禮部官員,就來到濟南以北等候姚曦的車駕。
齊王姚靖,是太祖第三子。其實真算起來,姚靖是太祖姚盛的第二個兒子,姚盛未稱帝時的原配,秦王的生母在生產第二子時難產,母子雙亡,只是姚盛稱帝后不僅將亡妻追封為皇后,還將那出生即夭折的孩子賜名錄入宗籍,如此姚靖就成了第三子。
姚靖的母妃並不受寵,而且也早早病亡,而姚靖自幼頑劣,文不成武不就,是諸皇子中最不受寵的。昔年,年僅十餘歲的吳王姚棹都被派去江南巡視,姚靖依舊被留在洛京。
直至太祖決定北伐,姚靖才被派往山東,督辦軍需糧草。結果如此一來,太祖駕崩之後,姚靖卻變成了決定天下歸屬的關鍵人物。
當初太祖駕崩之後,今上姚思雖然手握大軍,還有姚盛的遺旨,但當時秦王也統兵在外,剛剛拿下燕京出兵關外的燕驥和留守洛京的丞相沈熙之都是秦王一黨,姚思的勝算其實不大。
但隨著姚靖在山東決意遵奉太祖遺旨,擁立姚思,形勢立刻大變。當時燕驥率領的大軍糧草全由山東供應,姚思統軍在西面的大同,姚靖糾集了山東的駐軍在南,將燕驥的糧草斷了,兩面夾住。而在江南的姚棹是姚思的同胞兄弟,巡視湖廣的姚霖坐山觀虎鬥,準備著渾水摸魚。
這也是燕驥最終決定支援姚思,合力壓服各方,避免再一次中原逐鹿的原因。而姚靖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