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虛構,歷史架空,都是白話文,腦子寄存處)
當雙邊馬鐙橫空出世之際,林北興奮不已,他立刻召集了眾多從未騎過馬計程車兵前來嘗試一番。這些士兵們戰戰兢兢地爬上馬背,心中充滿了忐忑與期待。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很快便發現駕馭馬匹竟然變得如此輕而易舉!這一神奇的現象令在場所有人都瞠目結舌。
眾所周知,那些異族之所以能夠擁有高超絕倫的馬術技巧,原因在於他們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與馬匹朝夕相處。自小開始,他們便學會了騎馬放牧,從而練就了一身過人的本領。此外,由於異族所在地區缺乏銅、鐵等重要礦產資源,導致他們製造的馬具相對簡陋,馬背上僅有簡單的馬鞍,而不見馬鐙的蹤影。
回溯歷史長河,其實早在西漢時期,單邊馬鐙已然存在。不過,當時這種單邊馬鐙的設計目的僅僅是為了方便人們更輕鬆地上馬翻身而已,並不能真正助力騎手在馬背上施展出強大的力量。
一邊的馬鐙不好借力,若是一個不注意,那就容易側翻。
而今,雙邊馬鐙的問世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它成功地突破了以往常人難以在馬背上有效發力並揮舞兵器的侷限性,使得騎兵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相比之下,漢族人在馬背上卻一直處於先天不足的劣勢地位。對於大多數以耕田為生的普通百姓而言,他們終其一生或許也只是勉強騎過幾次耕牛罷了;至於接觸馬匹這類活動,則往往成為富家子弟的專屬娛樂專案。正因如此,長期以來,漢人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更多地只能依賴於嚴密有序的軍陣來抵禦敵人的進攻。
只見那健壯的馬兒安靜地站著,馴馬師熟練地將韁繩輕輕地套在了它的頭上,並仔細調整至合適的位置和鬆緊度。接著,一個精緻且堅固的馬鞍被穩穩當當地放置在了馬背之上,這個馬鞍還特別配備了方便上下馬的雙邊馬鐙。如此一來,無論是經驗豐富的騎手還是初涉馬術之人,都能夠相對輕鬆地上馬騎行。
一旦雙腳踏入這牢固的馬鐙之中,人的身體彷彿與馬匹融為一體。在馬背上,騎手們的腰部力量得以充分發揮,可以自如地舞動各種沉重的兵器。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訓練之後,即便是在高速馳騁中彎弓搭箭這樣極具難度的動作,也變得遊刃有餘起來。
此時,林北放眼望去,那些剛剛騎上駿馬計程車卒們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眼中閃爍著興奮與期待的光芒。他微微一笑,轉頭對身旁的波才說道:“既然大家士氣如此高昂,你快去安排一下突襲鮮卑的具體事宜吧!”說罷,他信步走向不遠處的高臺,準備好好欣賞一番這些兒郎們即將展現出來的颯爽英姿。
不多時,所有的戰馬均已分配完畢,各類裝備物資也都準備妥當。隨著一聲令下,管亥率領著這支精銳之師踏出了軍營大門,如離弦之箭一般向著外邊的鮮卑斥候疾馳而去。而波才作為全軍的統帥,則需要坐鎮後方統籌全域性,因此此次出征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管亥的肩上。
那些個鮮卑斥候,遠遠地望見軍營之中有大批部隊如潮水般洶湧而出,頓時臉色大變,急忙飛身躍上戰馬,調轉馬頭,準備向後疾馳而去,以便儘快將這一重要情報傳遞給後方大軍。
不得不說,這些鮮卑斥候的騎術確實堪稱精湛,他們駕馭著胯下的駿馬,如風馳電掣一般飛奔起來。然而,管亥等人也絕非等閒之輩,只見他們緊緊咬住不放,如餓狼撲食般窮追不捨。
眼見追兵緊追不捨,鮮卑斥候們深知逃脫的話有些難度,於是當機立斷,迅速分散開來,試圖以此來打亂管亥等人的追擊節奏。管亥衝在隊伍的最前方,他目光銳利如鷹隼,瞬間洞悉了敵人的意圖。只見他高高舉起單手,做出一連串簡單而又準確的手勢。緊跟在他身後、僅落後一個身位的親兵們心領神會,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緊接著,這些親兵們開始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各自麾下計程車兵,朝著四散奔逃的鮮卑斥候衝殺過去。一時間,喊殺聲四起,刀光劍影交錯縱橫,整個戰場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而此時的管亥,依舊率領著大部隊沿著既定路線奮勇前行。望著前方那幾個拼命逃竄的鮮卑斥候,他不禁皺起眉頭,心中暗罵道:“這群傢伙,還真是煩人!”隨即,他毫不猶豫地將手中那把沉重的大刀反手背到身後,然後從腰間解下一條結實的布條,迅速地將大刀與自己的身軀牢牢捆綁在一起,以防在激烈的戰鬥中大刀不慎掉落。
做完這些之後,管亥伸手抄起懸掛在馬匹側身的硬弓,同時從背後的箭囊中抽出一支鋒利無比的箭矢。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