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清朝咸豐十年,整個中華大地已然是千瘡百孔、危機四伏。國內太平天國運動仍在持續衝擊著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太平軍與清軍在多地陷入苦戰,致使大片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秩序混亂不堪。而在外部,西方列強的侵略步伐愈發加快,第二次鴉片戰爭進入到了更為激烈的階段。英法聯軍在沿海地區肆意妄為後,繼續長驅直入,劍指京城,清政府在軍事上節節敗退,根本無力抵禦這來勢洶洶的外敵,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一步步逼近,國家的主權和尊嚴被無情地踐踏,一場巨大的災難即將降臨,而這其中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便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一惡行,它宛如一道深深的傷疤,刻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之中,成為了永遠無法磨滅的傷痛。
據《咸豐朝英法聯軍暴行錄》記載:“十年秋,英法聯軍破京城之屏障,直入圓明園。其園匯聚天下珍寶奇物,為皇家之御苑,舉世罕有。然聯軍入內,如惡狼入羊群,大肆搶掠,金銀珠寶、書畫典籍,皆被擄掠一空。後竟喪心病狂,縱火焚之,大火連燒三日三夜,煙焰蔽日,樓閣亭臺盡毀,奇珍異寶化為灰燼,此等暴行,舉世震驚,實乃中華之至痛,亦為人類文明之浩劫也。”從這段文獻資料中,便能深切地感受到當時英法聯軍那貪婪、殘暴的行徑,以及火燒圓明園所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和無盡的傷痛。
阿才,是個剛滿三十五歲的青年,本是京城郊外一個小村莊裡的普通農夫。他性格善良且淳樸,平日裡與鄰里相處和睦,誰家有困難,他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幫忙。不過,他有時候也過於老實,甚至有點膽小怕事,遇到強勢之人,往往不敢大聲抗爭。阿才的父母都是本分的莊稼人,一家人靠著幾畝薄田,過著平淡卻也安穩的日子。可隨著英法聯軍的逼近,京城周邊的安寧被徹底打破,阿才的生活也被捲入了這黑暗的漩渦之中,他眼睜睜看著家園陷入危機,心中滿是恐懼與憤恨,卻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一年初春,阿才像往常一樣在田裡勞作,忽然聽到村裡傳來一陣嘈雜聲,原來是有訊息傳來,說英法聯軍已經打到附近了,正朝著京城的方向進發。村裡頓時人心惶惶,大家都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往更偏遠的地方逃難。
阿才也趕忙回到家中,和父母商量著該怎麼辦。父母憂心忡忡地說:“咱們也趕緊走吧,這洋鬼子可都是些殺人不眨眼的傢伙,留在這兒怕是凶多吉少啊。”
阿才雖然心中害怕,但看著家裡的田地和住了多年的屋子,還是有些不捨,猶豫了一下說:“要不咱們再等等看,說不定朝廷的軍隊能把他們攔住呢。”
可沒過幾天,情況越來越糟,不斷有逃難的人從外面經過村子,訴說著英法聯軍的殘暴行徑,阿才這才下定決心,和父母一起踏上了逃難之路。
他們隨著人流,朝著京城西北方向走去,一路上,阿才看到了許多被戰火波及的村莊,房屋倒塌,百姓們哭聲一片,有的受傷倒在路邊,景象十分悽慘。阿才的心裡既難過又憤怒,他想不明白,這些洋鬼子為什麼要跑到中國來燒殺搶掠,可自己又無能為力,只能繼續趕路。
到了夏天,阿才他們在一處偏僻的山谷裡暫時安頓了下來,這裡相對安全一些,聚集了不少從各地逃難過來的百姓。大家搭起了簡易的棚子,靠著挖野菜、打野味勉強維持生計。
有一天,阿才出去尋找食物時,遇到了一個從京城逃出來的老工匠,老工匠滿臉悲憤,嘴裡不停地念叨著:“完了,完了,圓明園沒了呀!”
阿才好奇地問:“大爺,圓明園是啥地方啊?”
老工匠瞪了他一眼,說:“那可是咱大清最華麗、最珍貴的園子啊,裡面的寶貝數都數不清,如今卻被那些洋鬼子給燒了,真是造孽啊!”
阿才聽了,心中一驚,雖然他沒見過圓明園,但想著那麼好的地方被燒了,心裡也湧起一股怒火,說:“這些洋鬼子太可惡了,朝廷就不管管嗎?”
老工匠無奈地搖搖頭說:“朝廷都自身難保了,哪還有辦法呀,唉,咱們老百姓只能受苦了。”
阿才聽了,心裡很是沉重,他回到住處,把這個訊息告訴了父母和其他鄉親們,大家聽了都唉聲嘆氣,對英法聯軍的恨意又多了幾分。
隨著天氣漸漸轉涼,阿才想著總不能一直躲在這山谷裡,得出去看看外面的情況,說不定局勢已經有所好轉了。於是,他告別了父母,獨自一人朝著京城的方向走去。
當他走到離圓明園還有一段距離的地方時,就聞到了一股刺鼻的焦糊味,越往前走,那味道越濃烈,眼前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