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12章 年 中華民國正式建立

1912年,對於古老的中國而言,是一個新舊交替、充滿希望與變數的年份。自辛亥革命那一聲槍響,如同一記驚雷,打破了封建王朝長久以來的沉悶統治,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宣告獨立,清王朝的大廈已然搖搖欲墜,最終在這一年正式覆滅,中華民國應運而生。

彼時的中國,雖擺脫了封建帝制的枷鎖,但面臨的局勢依舊錯綜複雜、危機四伏。國內,長期的封建統治留下了諸多積弊,經濟上,傳統的農耕經濟遭受重創,千瘡百孔,民族工商業雖在革命的浪潮中有了些許喘息和發展的機會,卻也因根基薄弱,受到外國資本的重重擠壓,舉步維艱。社會秩序處於動盪之中,舊有的封建禮教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新的民主共和思想宛如點點星火,在努力傳播、蔓延,試圖照亮這片矇昧已久的大地。

在國際上,列強環伺,虎視眈眈,他們並未因中國政體的更迭而改變對這片土地的覬覦之心,依舊妄圖透過各種手段,繼續操控中國的經濟命脈,干涉中國的內政,將中國作為其傾銷商品、掠奪資源的殖民地。

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民國元年,永珍更新,然內憂外患並存,建設共和之路,荊棘滿布,志士仁人鹹懷壯志,欲興邦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雖道阻且長,而其心未改也。”可見,中華民國的建立只是一個開端,後續的建設與發展,面臨著數不清的艱難險阻,需要無數有識之士為之拼搏奮鬥。

葛明,時年三十出頭,是一位有著滿腔熱血和抱負的青年政客。他性格剛正不阿,對民主共和有著堅定的信仰,早年留學海外,見識過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繁榮的社會景象,心中便立下誓言,定要將所學帶回祖國,為國家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歸國後,正趕上辛亥革命的風雲變幻,他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而四處奔走。

年初,葛明來到了南京。當時的南京,作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所在地,處處洋溢著一種新生的氣息,街頭巷尾滿是關於民主共和的宣傳標語,人們的臉上既有對新生活的期盼,又帶著幾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迷茫。葛明望著這座城市,心中滿是感慨,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他知道,此刻正是為這個新生國家奠定基礎的關鍵時刻,自己絕不能懈怠。

葛明憑藉著自己留學的經歷和對政治理念的深刻理解,很快在臨時政府中謀得了一個職位,主要負責協助處理一些對外聯絡以及國內各方勢力協調的事務。他每日穿梭於各個部門之間,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有理想主義的革命者,也有懷揣著不同目的的舊官僚、政客等。

在一次臨時政府的會議上,眾人就如何儘快穩定國內局勢、恢復經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當下首要之事,乃是整頓經濟,我們需大力扶持民族工商業,制定優惠政策,抵制外國商品的傾銷啊。”一位官員率先發言道。

“不錯,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儘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確保民主共和制度能夠穩固施行,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另一位學者模樣的人緊接著說道。

葛明坐在一旁,認真聽著大家的發言,思索片刻後,起身說道:“各位所言都極是,不過在我看來,我們還需重視教育,培養新一代的國民,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唯有如此,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走上富強之路。而且,如今國內各方勢力錯綜複雜,我們也要加強與各地的溝通協調,凝聚人心,共同為建設民國而努力呀。”

他的話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大家紛紛點頭,會議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繼續進行著。會後,葛明便開始著手落實會上討論的一些事項,他先是聯絡了一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共同商討如何改革教育制度,推廣新式教育。他們計劃編寫新的教材,內容涵蓋民主思想、科學知識等,旨在培養出有獨立思考能力、擁護共和的新一代青年。

然而,事情的進展並非一帆風順。在與一些舊官僚和地方勢力打交道的過程中,葛明遇到了諸多阻礙。這些人習慣了舊有的封建統治模式,對民主共和制度陽奉陰違,表面上支援臨時政府的工作,背地裡卻為了自己的私利,設定重重障礙。

有一回,葛明去與一位地方實力派人物溝通,希望他能配合臨時政府,將當地的一些稅收用於支援新式學校的建設。可那位人物卻打著哈哈說:“葛先生啊,您這想法是好,可咱這地方窮啊,百姓都吃不飽飯,哪還有錢去辦什麼學校呀,等以後再說吧。”

葛明心裡明白,他這是在推諉,根本不想放棄對地方財政的掌控權,便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