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萬曆十二年,歲次甲申,公元1584年,天下局勢猶如那風雲變幻的棋局,每一步落子都牽扯著諸多利害。大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國以來,已歷經數百年風雨,雖曾有過盛世的輝煌,可到了這萬曆年間,張居正離世後的朝堂餘波未平,內憂外患漸次浮現,似有陰霾籠罩在這廣袤江山之上。
北方邊疆,向來是大明朝的關注重點所在。那塞外之地,諸多部族林立,其中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勢力日益壯大,猶如一顆崛起的新星,正悄然改變著與大明之間的關係格局。往昔,建州女真多是在大明的羈縻統治之下,或朝貢,或互市,維持著一種表面上的平和。可如今,努爾哈赤心懷壯志,意圖統一女真各部,其種種舉動,已然讓這明金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且緊張起來。
《明神宗實錄》中曾記載:“奴酋(努爾哈赤)狡譎異常,旁近諸夷,多被吞併,恃強不貢,漸不可長。”可見當時努爾哈赤的擴張之舉,已引起了大明的警覺,那原本相對穩定的朝貢關係,開始出現了裂隙。
且說在遼東的瀋陽城,這座北方的重鎮,向來是軍事與商貿的交匯之地。城中百姓熙熙攘攘,有戍守邊疆的明軍士卒,有往來貿易的商賈,亦有操持著各種營生的普通百姓,大家都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下,努力過著自己的日子。
在這瀋陽城中,住著一位名叫陳三的年輕鐵匠。他身形魁梧,臂膀有力,整日在那煙熏火燎的鐵匠鋪裡,揮舞著鐵錘,打造著各類兵器與農具。陳三為人豪爽仗義,平日裡與街坊鄰里相處甚是融洽,雖說只是個鐵匠,卻也心繫著這天下大事,常與來鋪子裡的客人談論著那關外的局勢。
一日,陳三正在鐵匠鋪裡忙碌著,一位常來光顧的老獵戶走了進來,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唉聲嘆氣地說道:“陳三啊,你可知如今這關外的形勢越發不妙了呀,那努爾哈赤的人馬越來越多,聽說前些日子又收服了幾個女真部落,這勢頭,怕是要與咱大明叫板咯。”陳三停下手中的鐵錘,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皺著眉頭說道:“我也聽聞了些風聲,這努爾哈赤可不是個簡單人物,咱大明這邊可得早做打算才是,不然啊,這安穩日子怕是過不了多久咯。”
老獵戶點頭稱是,接著說道:“可不是嘛,我前些日子去撫順關那邊做買賣,瞧見明軍的戒備比以往森嚴了許多,可那關外的女真族人,看著也是躍躍欲試的模樣,真要是打起來,咱這瀋陽城首當其衝啊,到時候咱這生意可就難做了,說不定連命都沒了。”陳三聽了,拍了拍老獵戶的肩膀,安慰道:“老哥,你也別太擔心了,咱大明這麼多年也不是吃素的,朝廷肯定會有應對之策的,只盼著別起戰亂,讓百姓受苦就好。”
話雖如此,可這局勢卻並未如眾人所願那般平穩發展。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對那些不願歸附的部落,採取了強硬的手段,或征伐,或勸降,手段多樣,一時間,建州女真之地,雖漸漸歸於一統,卻也讓周邊的局勢變得動盪不安。
而在大明的朝堂之上,對於努爾哈赤的崛起以及明金關係的變化,大臣們也是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有的主張出兵征討,以彰顯大明的威嚴,遏制努爾哈赤的擴張;有的則覺得應當採取懷柔政策,繼續透過賞賜、冊封等方式,安撫努爾哈赤,避免戰火燃起。萬曆皇帝坐在那龍椅之上,聽著大臣們的激烈爭辯,心中也是猶豫不決,畢竟這關係到邊疆的安寧以及朝廷的諸多利害,一時之間難以決斷。
在瀋陽城中,有一位名叫李師爺的人物,他在當地的知府衙門裡當差,平日裡幫著知府處理些文書事務,也算是個見多識廣的人。這日,陳三因著鋪子要打造一批兵器,需去衙門報備,便與李師爺打上了交道。兩人閒聊起來,陳三問道:“李師爺,您在衙門裡訊息靈通,您說說,這朝廷到底打算怎麼對付那努爾哈赤呀?”
李師爺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說道:“陳三啊,這事兒可不好說,上頭的意思還沒個準呢。不過啊,我聽說朝中那些主戰的大臣,覺得努爾哈赤如今這般擴張,是公然違背了咱大明對他們的管束,若不加以制止,日後必成大患;可主和的大臣們又覺得,如今朝廷剛經歷了諸多變動,不宜再興兵戈,還是以和為貴的好。兩邊爭得厲害,咱這底下的人,也只能乾等著咯。”陳三聽了,無奈地搖搖頭,說道:“哎,這朝堂上的事兒,真是複雜得很吶,可苦了咱這些老百姓咯,就盼著能有個好結果呀。”
就在這明金關係愈發緊張之時,努爾哈赤卻也有著自己的盤算。他深知大明的強大,雖說自己的勢力在不斷壯大,可若要與大明徹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