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爭吵,還夾雜著幾句日語,想來又是那些趾高氣昂的日本浪人在滋事。
我皺起眉頭,氣憤地說:“先生,您看看這些個日寇,在咱們的土地上如此張狂,可還有些國人,卻不敢反抗,真是讓人痛心疾首啊。”
魯迅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悲憤,說道:“國人之麻木,非一日之寒,多年的封建壓迫,讓許多人早已失去了抗爭的勇氣,可咱們不能放棄,要用文字,用行動,去喚醒他們骨子裡的血性,讓他們知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啊。”
我握緊了拳頭,說道:“先生,晚輩定當追隨您的腳步,以筆為劍,儘自己的一份力,只是這前路,實在是艱難啊。”
魯迅看著我,目光中多了幾分期許,說道:“艱難是自然,可若人人都怕了這艱難,那這國家便真的沒了希望,只要堅持下去,總會看到曙光的。”
這時,許廣平先生端了兩杯熱茶進來,說道:“你們聊了這許久,先喝點茶潤潤嗓子吧,別太累著了。”
我趕忙起身接過茶,謝過許廣平先生,又坐下與魯迅繼續聊著。
我好奇地問:“先生,您寫了那麼多文章,塑造了那麼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像孔乙己、阿q,您在創作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呀?”
魯迅微微靠在椅背上,陷入了回憶,說道:“那些人物,皆是這社會底層的縮影,他們的可悲、可笑,實則是這舊時代的悲哀,我便是想透過他們,讓世人看清這吃人的社會,喚起大家改變的決心。”
我連連點頭,說道:“先生的文字,確實有著這樣的魔力,每次讀來,都讓人深思不已。只是如今,有些報刊雜誌,竟對您的文章諸多詆譭,說您言辭太過犀利,您就不氣嗎?”
魯迅笑了笑,笑聲中卻透著幾分無奈,說道:“氣又何用,他們不過是害怕被揭露了真面目罷了,我寫我的,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這受苦的百姓,任他們去說吧。”
不知不覺,天色漸晚,我想著不能過多打擾先生休息,便起身告辭:“先生,今日與您一番交談,讓晚輩受益匪淺,只是怕耽誤您休息了,晚輩這就告辭,改日再來討教。”
魯迅也緩緩起身,說道:“無妨,往後若是有什麼想法,可再來聊聊,這文學之路,還需你們年輕人繼續走下去啊。”
我告別了魯迅和許廣平先生,走出小院,回頭望去,那昏黃的燈光透過窗戶,灑在小院裡,先生那瘦弱卻堅毅的身影彷彿還在窗前,我的心中滿是感慨,暗自發誓定要如先生所言,以筆為刃,為這亂世添一絲光亮。
然而,世事難料,沒過多久,便傳來了魯迅逝世的噩耗,那一日,整個上海彷彿都籠罩在了悲傷之中,文化界同仁們悲痛萬分,百姓們也都紛紛惋惜,我更是如遭雷擊,回想起那日與先生的聊天,那話語彷彿還在耳邊迴響,可先生卻已離去,心中的悲痛難以言表。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在文學領域以及關乎民族精神覺醒等方面的情況,且與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所做的貢獻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日本,當時文學界呈現出多元的發展態勢。一方面,有部分作家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創作出一些宣揚對外侵略、美化戰爭的作品,試圖為日本的擴張行徑尋找所謂的“正當性”;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秉持良知的作家,他們在作品中對國內社會的矛盾、人性的複雜等進行剖析,不過在當時軍國主義的高壓氛圍下,這類聲音相對較為微弱。與魯迅透過犀利文字批判社會黑暗、喚醒國人反抗外敵不同,日本的部分文學被政治裹挾,走向了錯誤的方向,體現出不同國家在面臨複雜國際局勢時,文學所承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存在差異,日本文學在當時部分失去了其本應有的對正義和人性的堅守。
在法國,文學依舊是浪漫與現實交織,眾多作家如羅曼·羅蘭等,以筆書寫著對人性美好的追求、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其作品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有著廣泛影響力。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刻畫了一個為追求音樂夢想、為理想生活而抗爭的人物形象,激勵著人們在困境中堅守自我。與魯迅側重於批判舊中國的社會弊病、喚起民族覺醒不同,法國文學更多是從個體的精神追求、情感世界等角度出發,反映出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和社會發展階段下文學創作的側重點差異,法國相對處於較為平穩的國內環境,文學創作更注重個人內心世界的挖掘。
在蘇聯,文學正處在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階段,作家們以歌頌社會主義建設、展現工農階級的偉大力量為